本报记者 周仕兴
一个瘦弱的壮家汉子,却有一双宽大的手。
粗糙,有力;安全,温暖。
透过这双布满老茧的手,记录的是一位乡村教师15年撑船摆渡护送孩子上学的艰辛历程。
这双手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我们走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009年感动中国候选人——武鸣县太平镇上江希望小学教师滕大韶,感受道德的无穷力量。
在学生濒临失学的时候,这双手撑起了知识的绿阴
“老师又不见了……”
1992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武鸣县太平镇安吉教学点。
清晨,孩子们高高兴兴来到学校,却发现,学校惟一的老师又不见了。由于这里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环境艰苦,老师来一个走一个。
孩子们望着讲台发愣,家长们无奈叹息。
村、镇领导找到刚初中毕业的滕大韶,说,你来吧!
滕大韶没多犹豫,答应了。
从此,滕大韶成了安吉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只有非正式的教师,没有非正式的学生。”从执教第一天起,滕大韶就以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安吉小学有13名学生,两个年级,一间教室。学生背对而坐,滕大韶在教室两头来回跑,搞“复式”教学。
两个年级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滕大韶一肩挑。所有教材和教具,都是他自己划船、骑摩托车到离学校几公里外的上江希望小学领回来的。
读书,是山里娃走向外界的惟一出路。滕大韶深知这一点,他倾尽所有教给学生们知识,还想方设法留住学生。
一年级学生韦富山因先天性关节炎,行动不便,家长打算让他辍学。滕大韶向家长保证:愿每天背这个孩子上下学。于是,从学前班开始,他就用自己瘦弱的背换来韦富山继续上学的机会。
女生韦丽琴家里穷,家长又重男轻女,不让她念书。滕大韶多次登门动员,还主动为她垫付学费。小韦很争气,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一心想着把山里孩子教好的滕大韶,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不够。1998年,他参加函授学习取得了中专文凭后,又参加大专函授学习。这些年来,他刻苦钻研,所教学生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
最初做代课教师的时候,他的月工资仅56元,此后每年增加一点,直到2002年还只是330元。
这么低的收入,要赡养常生病的父母,还要照顾老婆孩子,滕大韶显得力不从心。亲朋好友多次劝他去打工,保证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滕大韶犹豫片刻,说:“如果我又走了,学生怎么办?”
于是,他咬紧牙关硬是挺了下来。
又是整整15年。
在遭遇危险之际,这双手是呵护孩子安全的港湾
在安吉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附近4个自然屯的孩子。学校和这几个屯之间隔着一条宽20多米的西云江,这成了孩子往返学校的“拦路虎”。
过去,家长们每天都早早地把孩子送过河才去干农活,下午放学前再赶到河边接孩子回家。
有一年雨季,西云江水疯涨,不少家长都没能送孩子来学校,滕大韶便挨家挨户去动员。有些家长说:“这么大的水,不好送,就让娃娃跟我们打鱼算了。”
滕大韶心酸了。他坚定地对家长们说:“你们不用管了,从明天起由我用船接送孩子们!”
从此,他双手执起竹篙,当起一名“船夫”。
村里的渡口呈三角形,学校所处的渡口就在中间。由于远近不同,他划着小船要过4个渡口,而且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实习生/曾伟)“在果园里养鸡,等于多了一条财路。”8月1日,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农民老板曾成昌告诉记者,他种有300亩果树,90亩速生桉,每年收入相当可观。今年1月...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