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基
川戏火红的年代,我尚在读小学。等到我懂戏爱戏的时候,川戏已卸了妆,离人们越来越远。
川戏的四大艺术流派以“资阳河”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最大,培养的人才最多,在全川乃至全国的影响也最大。川剧老艺人景仰的五代掌教宗师“一乐二聪三满满”等均出自内江,飞身屋脊、打叉、滚叉等惊人武功绝技均最先在内江问世。最早培养川戏人才的“臣字科班”“三字科班”也出自内江。
所谓隆昌戏坛四杰,是指傅三乾、刘同彬、黄奎龙、袁玉德。傅三乾除专长丑行外,兼通生、旦、净戏路,强调人物特点,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1945年,抗敌文协组织京川名家演出,他欣然应邀,并选了难度很大的《坠马》。当时他已年届79岁,学生劝他改戏,他因为系为抗日演出坚持不改,把一个新科进士罗德喜得意忘形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当罗德喜坠马,他身子一挺,官衣前后撒开,一个“飞碟子”下马,扬起身,双手抓袖,两腿微蜷,呈鹰兔搏斗状,从下马门滚到上马门。这“鹰抓兔”功夫全靠腿功,很难掌握。当演到坠马时,台上台下都为他提心吊胆,连鼓师也情不自禁站起来司鼓。年近八旬的傅三乾坠马起身,帽不斜衣不乱,气不喘色不变,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戏毕,抗敌文协的夏衍、沙梅等向他祝贺。中年的傅三乾在其家乡隆昌双凤驿吉祥寺臣字科班执教,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许多名角均出其门下。傅三乾不仅在艺术上富有献身精神,是梨园行少有的“五匹齐”(川剧行活,意即生旦净末丑全能且艺精),而且刚直不阿,从不依附权贵,尊师爱徒,讲究戏德,被誉为川剧泰斗、一代宗师。
刘同彬自幼聪慧,13岁入科,半年即能登台演戏。擅生角,凡生角行的褶子、官衣、袍带、正生、老生、红生无所不演,名噪资阳河一带,所饰人物绝不雷同,代表作以《铁冠图》为最。1954年被选为隆昌县川剧团团长、县人民代表。
1957年的某一天,街头议论纷纷,我当时高小毕业,后听说是刘同彬“走”了,他时年58岁。县政府为他主祭送葬,送丧队伍长达三里之遥,万人空巷,夹道相送,规模空前。
黄奎龙是南充人,同刘同彬一样于功成名就之年,定居隆昌。其人声若洪钟,身材魁伟,身架工稳,讲口雄劲,唱做俱佳。黄奎龙戏路宽,功底深,唱做全面,塑造包文正、李逵、杨老令公各具特色,尤以《把官搜诏》中饰曹操为最,于1965年去世。
袁玉德功武生,以擅演武松见长。新中国成立后,隆昌县川剧团经常挂他的头牌。家父也喜欢川戏,高兴了哼几句,与袁玉德很熟。袁玉德每从南街经过,见了家父少不了寒暄一二,小坐一会儿。
袁玉德的女儿也是川剧名伶,擅演白骨精。夫婿廖中军为隆昌县川剧团导演,擅演《柜中缘》,是我的街邻。廖中军的儿子廖健,为巴蜀十大笑星之一,活跃于当今演艺界。
现在,隆昌县川剧团的牌子依然在北门挂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老艺人至今也健在。虽川剧早已停演,但在星期天,环联商城内茶园一帮玩友围鼓座唱,自娱自乐。
新闻推荐
(实习生余林霜朱怡雨)“这个要挂高一点”“这里再挂一个”……近日,在隆昌县迎祥镇武棚村4组的果树地里,村民们正在给果树上挂装有螨虫的袋子。“将螨虫放入果园,这可不是放虎归山!而是我们...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