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名在校大学生怀着美好憧憬,自筹资金在隆昌县普润乡创业,发展特种水产业。如今,他们大学毕业,而事业却已小有成就。
◇本报记者蒋府宏易平
实习生杨霞文/图
24岁的卢富健是土生土长的普润乡高山村人,四川农业大学毕业。黝黑的皮肤、简朴的穿着、一双沾满泥巴的拖鞋,要是走在大街上,一定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2011年卢富健读大三,出色的口才、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踏实的作风,使得他在学校学生会里小有名气。通过参加学校的创业活动,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富健找到同乡好友李开江,说出了自己想回到家乡创业,发展特种水产业的打算。正在攀枝花读大学的李开江也有这种想法,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返乡创业。
人多拾柴火焰高。在征得李开江的同意后,卢富健说服同窗好友眉山人邓超、攀枝花人陈雨蓝也加入了创业团队。4个还未毕业的年轻人,说服了家人,向各自的亲戚朋友借来资金,连同他们在校期间的打工收入,开始满怀激情地谋划他们的创业大计。
对于当初的“大胆”,李开江丝毫没有怀疑:“我虽是非农专业生,但有三位川农专业生加盟,我的心里很踏实。我们都是一群对生活、对事业有激情的人,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得知卢富健等人回乡创业的消息,普润乡党委、政府领导也倍感欣慰。乡党委书记许承良实地察看后,当即表态:对年轻人创业要坚决支持,乡上要从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进行大力帮扶。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罗勇三天两头就给卢富健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创业动态和困难,组织村干部帮助解决问题。
“一旦有与我们项目有关的信息,罗委员都是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我们,在贷款和项目的打造和包装上,乡领导也花了不少心血。” 卢富健说,他们4人都没想到,他们的项目能够得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他们心里感到非常温暖。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担行路的艰辛。”这是卢富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尽管养殖业非常辛苦,需要全天候照看鱼苗,但目前看来,这4名大学生的养殖道路走得还算平坦。
这个创业团队紧紧抓住普润乡打造“万亩水产之乡”的机遇,重点发展泥鳅、白乌鱼等“特种水产鱼苗”繁殖。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他们已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初级积累,度过了创业“瓶颈”期,实现了“软着陆”。2012年,他们实现纯收入近10万元;2013年上半年,实现纯收入10万元,预计下半年可实现纯收入20万元。
“我们起步早,项目找得准。虽然目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我们的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营风险已降到最低。”李开江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在土地流转、项目启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当地良好的渔业基础、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年4月,卢富健和他的团队从眉山市引进了一种叫做裸鲤的鱼苗,这种鱼没有鱼鳞,肉质堪比“丁桂”,在成都市场上,每斤售价比普通鲤鱼高1~2元。
“再过几个月,这10多万尾裸鲤就能上市了,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谈及未来,四名志同道合的大学毕业生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张宗基近日,文友张津先生欣喜地告知,他在南方搜得一本画册,上有一张隆昌老照片,拍摄时间为近百年前,摄影者为美国人沙利文,并很快传给我。这张黑白照片的前景为大片梯田,田中有不少稻茬,坡...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