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邹英
实习生张丹文/图
端着一大箢篼青草走进牛场,缓慢地倒进牛槽……近日,记者在隆昌县普润乡青?村9组看到,返乡创业的村民刘九德在牛场里忙碌。
刘九德今年31岁,蓄着络腮胡。谈到养牛,刘九德兴趣十足:“我从小就与牛有缘,因为父亲是做牛生意的!”
刘九德曾经是一名装修工人,17岁就外出务工。由于在外打工花销大,干了几年后,他决定转移发展方向,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我养过兔子,也养过鸭子,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刘九德说,无奈之下,他与父亲商量,准备养肉牛。
“外面那么多活路不去干,回来养牛赚得到几个钱?!”当时父亲极力反对,认为年轻人外出打工才挣得到钱。
2008年上半年,父亲去世后不久,刘九德花了9000多元钱买回了4头小牛。
刚开始养牛没有技术,刘九德边学边养。因为肯学肯钻,他迅速掌握了肉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
“第一次养牛很顺利,很快就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刘九德告诉记者,养了5个多月,他就将那4头牛卖掉,赚了5000元钱。
“我清晨5点就起床,洗漱完毕便开着三轮车出去割草,下午打扫牛场,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刘九德越干越有劲,不断扩大规模。
养肉牛,风险大但价格稳定。在养牛过程中,刘九德肯动脑筋。他分批买小牛,分批卖大牛,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而且资金周转灵活。目前,牛场里各种肉牛存栏量为47头。
割草很辛苦,为此刘九德充分利用每天所割的青草。3年前他从河南买回电动切草机,将草切断再喂牛。用电动切草机切草,能够减少劳力;草切断后,牛吃得干干净净,不会造成浪费。
养肉牛,控制养殖成本很关键。“我向酒厂订购酒糟,用来喂牛。酒糟每斤才1角多钱,用来喂牛很划算。”刘九德说。
房前屋后,牛粪堆多了污染环境。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前他每天要挑十几挑牛粪到自己和别的村民土里。“后来,我和别人合伙养蚯蚓,牛粪发酵后成为蚯蚓的‘主食\’,卖蚯蚓为我带来了额外收入。”刘九德特别高兴,“用牛粪养蚯蚓,变废为宝了!”
有了蚯蚓,刘九德又想到养泥鳅,因为蚯蚓可用来喂泥鳅。现在,他的水产养殖面积共有7亩多,其中泥鳅4亩多、鱼3亩。
“舍得干,但不要蛮干。只要项目选得好,在农村发展一样能挖出‘黄金\’!”刘九德向记者透露,仅养牛一项,他每年纯收入就达10万元,同时养蚯蚓和泥鳅、鱼,每年又可以“捡”几万元钱。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烨实习生朱怡雨文/图人物简介聂富明,61岁,曾任隆昌县界市镇朱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现已退休。过去7年,他一个人维护150公里公路,自己出钱买了一辆小型摩托车,每天坚持对...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