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隆昌新闻 > 正文

上接一版农民致富增收是我的心愿自从年前隆昌开始推广

来源:内江日报 2013-10-20 04:27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一版)

“农民致富增收,是我的心愿”

自从24年前隆昌开始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后,隆昌县云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易春贵就与稻谷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秋季对于云顶镇圣水村村民而言,是个大丰收的季节。隆昌县的再生稻田块通过省、市、县专家组验收,最高亩产达370.1公斤,比2012年创造的川东南最高亩产纪录339.1公斤提高了31公斤;同田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达1172.8公斤,比2010年创造的四川省亩产最高纪录1137公斤提高了35.8公斤。

成果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从宣传教育,包村、包组、包户进行技术指导,科学、规范防治病虫害等,云顶镇的农技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易春贵介绍说,镇上的农技人员每人指导10户稻谷种植示范户,每户示范户再带动20户农户,全镇有400多户种植稻谷。

农技人员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有时候还得下田帮助农户干活。

圣水村村民卓超明家种植有12亩稻谷,但是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一起干活。每年插秧时,人手短缺是他家最大的困扰。易春贵就叫上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再发动村镇干部,人人都卷裤腿下田,一边按照规范栽秧子,一边讲解高产水稻栽植技术。

圣水村二组村民刘家进家是农技推广示范户。10月9日下午,记者到村里采访时,他正在院坝里为再生稻脱粒。

到村里了解稻谷收割情况的易春贵也成了他的“免费劳动力”。“他跟这里每个村民都很熟,看到哪里需要帮忙,他都会搭把手。”刘家进说:“镇上的农技人员干农活都很熟练,完全不像是机关单位上班的人。”

刘家进种了4亩多水稻,其中再生稻就收获了2000多斤,增收近4000元。

易春贵的脚步走遍了镇上的每个村组。记者随易春贵在村里走了一圈,一路上都有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易春贵笑着说:“只有把农户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让农民致富增收了,才能赢得农民的尊重,才对得起高级农艺师的称号。”

“农民的粮袋子鼓起来,是我的梦想”

熟悉施朝东的人都知道,他总爱念叨一句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尽力让农民的粮袋子鼓起来。”今年39岁的施朝东是市中区农技站站长,尽管上任才一年多,可他早已经走遍市中区14个乡镇,是农村中的“熟”面孔。

10月17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施朝东的时候,他刚从乡下的小春油菜技术专项生产培训现场回来。施朝东告诉记者,今年小春农作物生产方面,市中区在沱江乡和伏龙乡分别建立了120亩油菜高产创建田和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打算在油菜直播和机器收割上下功夫。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劳动技术、生产方法仍然比较传统,要使农民的粮袋子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要开展农产品技术培训,搞高产创建田示范点。因此,农技人员到农村院坝开培训会,到田间地里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管护农作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去年冬干连着今年春旱,如何栽种水稻,成了不少农民心焦的问题。怎样克服缺水的问题?施朝东和市中区的农技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技术传授,推广节水、高产的水稻覆膜综合技术,同时发放宣传资料、光盘等。秋收之后一算账,市中区今年水稻平均产量从传统的500公斤/亩左右达到620公斤/亩左右,高产攻关的水稻产量达到720公斤/亩,不仅老百姓乐开了怀,农技人员们也笑得合不拢嘴。施朝东说:“以后还要继续加大技术培训,推广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争取由点到面再成片,让更多的人获得实惠。”

尽管农技人员获得了农民的欢迎,但每逢技术培训,还是有许多农民觉得“培训耽搁时间”、“没有实质性的利益”不愿意参加,这可愁坏了农技人员。施朝东想了想,将生产技术培训和免费发放种子、薄膜等农资结合起来,收到了奇佳的效果。“现在,农技站向农民发放农资的项目多,这样,将农技推广结合起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对品种负责,就是对老百姓负责”

提到东兴区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付应华,不少人浮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头顶草帽、双脚沾满泥土、浑身皮肤黝黑、比农民还“农民”的人。

每到丰收季节,田地里金灿灿的水稻、沉甸甸的玉米等一系列农作物,都与这位“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一次,付应华下乡经过双才镇长冲村时,听见一位村民一边收割水稻一边骂骂咧咧。原来,这位村民的水稻不仅产量比平时少了100公斤/亩左右,而且稻苗比一般的水稻苗要高三分之一左右,不利于收割。了解情况后,付应华一边给该村民做工作,一边给水稻种子公司做工作,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今年7月,东兴区不少种植了“东单4243号”玉米的村民都笼罩在“乌云”里:本该到成熟期的玉米,不少都是“光杆司令”,不见玉米挂苞或成空苞。经过调查,付应华了解到,“东单4243”玉米品种在异常气候条件下,表现出适应性差、抗病虫能力弱、生产性差。全区受损村民800户左右,每亩减产100—150公斤左右,受损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为了使村民的损失降到最低,付应华一边和种子公司协商、找保险公司赔付,一边将“东单4243号”拉入“黑名单”。

“对品种负责,就是对老百姓负责。”“过硬一点,慎重一点,大面积生产就没有问题。”这是付应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尽管2006年做过肾脏移植手术,可是,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付应华都在田间地里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每逢水稻丰收,每天早上六点过,他一定会赶到他负责的水稻种子实验示范田收割水稻,“从播种、培育、收割,我自己经手,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它(种子)的实际情况,才知道它是否能大面积推广。”

双鼓村的村民李甲贵说:“当初要不是他来我们村上指导制种技术,哪有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啊。”

自从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付应华的工作内容始终离不开“种子”二字。多年来,付应华还参与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其中,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及结果应用”获农牧渔业部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作物小袋包装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获省农牧厅二等奖、“成单14引种试验和推广”、“水稻岗优22推广”分获内江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被大家誉为“内江农业科技推广战线上的袁隆平式的人物”。

新闻推荐

隆昌县国土资源局全力保障经济发展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肖智慧刘清伟记者张仁菊)10月21日,隆昌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国土资源工作,县委书记张勇参加会议。张勇充分肯定了隆昌县国土资源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针对做好下一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张勇要求...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上接一版农民致富增收是我的心愿自从年前隆昌开始推广)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