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隆昌县委党校杜艳华
20世纪末以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结合了汉字、英文和汉语拼音而在网上使用的语言应运而生,而且正在“异化”着我们的语言文字,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对这种现象,人们有批判有接纳,有斥责有推崇,褒贬不一。网络语言的逐渐流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由此,本文拟对网络语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无处不在的网络语言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出现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人能否认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正在改变很多东西,生产、生活、休闲、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文化。毫无疑问,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二、网络语言的利弊
网路语言之利:
1、简单便捷,幽默诙谐。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诙谐性的特点。
2、直观形象,随意性强。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给人们的思维环境提供一个更开阔的视野。
3、个性张扬,时代感强。大部分网民都是受过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所用的网语往往能够创造独特身份,满足扮演不同角色的需要,标新立异,个性张扬。
网络语言之弊:
1、粗俗泛滥: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
2、过度流行:网络语言已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会混淆青少年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首先,应宽容、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
语言中一些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在得到社会公认而普遍使用之前,总是先出现在少数人的言语之中。如果这种创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旦为社会所接受而得到普遍的运用,那就可以丰富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现在出现的某些不协调现象是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应该会朝着更良性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这大可消除我们一部分人的忧虑。
其次,正确引导,实行“拿来主义”。
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使用网语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实大可不必。排斥网语只会造成更深的代沟,不如怀着一颗宽容心去接触和学习网语。如果家长、教师对网语有所了解,就不仅不会全盘否定它,而且还能通过这一特殊的语言了解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下一代创造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
第三,注意使用网语的环境。
国家语委专家认为:政府的公文,主流媒体、报刊、电视台,包括网络新闻,在新闻和时事政论等等这些行文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语毕竟是以网络为生存前提的,而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便使用网络语言,就不合时宜了。
新闻推荐
(廖莉)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隆昌县桂花井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农作物良种补贴这一惠农政策尽快落实到户。到10...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