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2013年,可谓民生之年,从中央到省、市,各种惠民政策不断推出,解决了民之急、民之困、民之愿。
发展成果,人人共享。2013年,内江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老百姓从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条条政策,促民发展。2013年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76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60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773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5元,增长10.1%。
◇本报记者 兰萍 文/图
惠农政策
带农民走上致富路
1月4日上午11点,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在隆昌县圣灯镇三台村三组,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快,把割下来的菜赶紧运过来。”刘小龙不停地张罗着,此时,货车正准备将村民收割来的蔬菜装车运往重庆。刘小龙曾是一名商人,如今却是隆昌县一名大规模种植业主。他的种植模式是“稻菜轮作”,近段时间正是蔬菜收获季节,也是他最忙的时候,“估计今年能挣几十万。”
好好的生意不做,为何来种菜呢?2012年,刘小龙从隆昌县农业局了解到,当地对农田、土地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这对于发展规模化种植十分有利。”于是,他承包了响石镇、圣灯镇共1500亩田地来种植水稻、蔬菜。
促使刘小龙当“农民”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支持。“隆昌县今年对种植大户给了每亩100元的扶持资金,国家还给每亩100多元的粮食直补和15元的粮种补贴,对农机具补贴30%,每亩地还要免费提供60斤化肥,这样算来,国家一年给我的补贴差不多有20多万元。”刘小龙掰着手指一边算一边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对农村改革的重视,更让他坚定了种植蔬菜的信心。
业主致富,村民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以前我自己在家种地,一年下来根本没有什么收益,基本年年白干。”圣灯镇三台村10组村民叶顶琴说,自从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后,她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每年的租金是500多斤稻谷,同时自己给种植大户打工,每天最高能拿60元的工资,“在家每年就能挣七八千元钱,比以前好多了。”响石镇小嘴村村民曾祥军被业主刘小龙聘过来开农用机械,一个月固定工资就是2500元,遇上农忙时,一个月能挣三四千。“他属于新型农民,有技术,工资和城里一样,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可谓一举两得。”刘小龙说,现在的农民可不简单。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我国出台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政策。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2013年,内江市兑付粮食直补2561.93万元,兑付农资综合补贴27032.35万元,兑付农作物良种补贴3583.15万元,兑付农机具购置补贴1223万元。
好的政策总是受到群众欢迎。随着各种惠民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人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收入不断增长。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76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760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7773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5元,增长10.1%。
促进就业
助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市中区白马镇的江女士家住农村,她一直想在城里开一个餐馆,可是资金不够。前段时间,江女士从朋友那里得知,只要条件符合要求就可以申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我准备去仔细咨询一下,如果条件符合就立马申请。”江女士说,出来创业虽然风险大,但有政策的扶持,她依然有信心。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李联先)帮助计生特困家庭过节,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截至1月20日,隆昌县金鹅镇已慰问单亲家庭6户,失独家庭32户,因病致困169户,其他困难家庭58户,发放慰问品及现金共计5.8万元。认真摸底...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