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杨太辉是一名兰花迷,他种植兰花十几年,最多的时候种植“隆昌素”二三十盆,还形成了自己的“兰园”。
和很多兰花迷一样,他是经验丰富的“寻兰人”。他也曾数次到现在的隆昌县云顶山、油房山“寻兰”,期盼能够寻到一株野生的“隆昌素”,可是未尽如人愿,运气好的时候,他找到过其它品种的兰花,可惜都不是“隆昌素”。
“现在,野生的‘隆昌素\’应该是绝迹了。”杨太辉的说法,得到了隆昌县兰花协会会长郑兴全的证实。
郑兴全推测说:“‘隆昌素\’生长环境大有讲究,不那么好找,我们很多种植经验丰富的兰花迷都找过,但都一无所获,(‘隆昌素\’)要么绝迹了,要么藏在一些大家都没发现、没有去过的深山中。”
对于野生 “隆昌素”是否还存在,没有人知道,但是,兰花迷们都希望有“幸运儿”出现,找到野生“隆昌素”。
“隆昌素”的“花”样年华
络绎不绝的深山寻兰人,昭示着“隆昌素”受人追捧的程度。与此同时,隆昌也出现了一大批画兰、咏兰的文人墨客,“隆昌素”更是他们笔下的“焦点”。
李国雄告诉记者,除了部分兰花迷真正爱兰、惜兰以外,“隆昌素”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在兴起 “兰花热”的时候,隆昌兰花业还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
60多岁的王家明是隆昌县最早一批发展兰花产业的人,兰花也曾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他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株品质好的 ‘隆昌素\’,最贵可以卖到五六千块,还供不应求。”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王家明的“兰园”里,看到现代化的兰花种养设施以及各种名贵的兰花如“天彭牡丹”等。
和王家明一样,隆昌还有很多养兰人。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下岗工人、农民、第二职业者等也加入 “种兰大军”,走上了种养兰花产业之路。当时,“隆昌素”在市场上的风光一时无两。
隆昌县兰花协会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数据:2009年,该县有1万多人从事养兰活动,有各种兰花200万苗,其中“隆昌素” 14200多苗,产品销往四川、重庆、云南、广东等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其中“隆昌素”年产值达500万元。
这也正好应了隆昌县兰花协会会长郑兴全的那句“‘隆昌素\’是隆昌人民的财富”。
“物以稀为贵。在兰花最‘热\’的时候,成都、重庆的一些观赏公园一旦拥有‘隆昌素\’,立马‘身价\’倍增。”李国雄的言语里还洋溢着自豪。
“热”过之后“隆昌素”
如过山车般峰回路转,如房地产市场般波谲云诡,如娱乐圈般变幻莫测……这就是“隆昌素”经历的市场境遇。
“‘隆昌素\’现在价格不及以前‘跑火\’,但还是能卖到一二百元。”经历过 “隆昌素”的 “热”与 “冷”之后,王家明现在仍在淡定地栽培“隆昌素”。他说,他首先是真正爱兰,其次才是“走市场”。
“隆昌素”价格走低,种植户数量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李国雄看来,如今“隆昌素”价格的下跌,不过是“回归到自然”,“ 隆昌素”可以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现在的‘隆昌素\’数量和兰花种植数量在下降,至少在2009年(数据)的基础上 ‘打五折\’,甚至还可能更低……”李国雄告诉记者,在市场作用下,加上种植技术讲究等原因,兰花种植户、“隆昌素”的数量在大量减少,更多人开始放弃种植“隆昌素”。
在 “隆昌素”由“热”变 “冷”之后,郑兴全和李国雄最担心的是,在利益的趋使下,“隆昌素”会越来越少,直至“灭绝”——
“最现实的情况就是,现在价格不 ‘吃香\’, ‘隆昌素\’主要靠兰花爱好者在‘撑\’起,如果这一批人不再种养的话,每年县里的兰展很难出彩了,更严重的是,以后‘隆昌素\’品种有可能不存在了……”说这话时,郑兴全的语气略显沉重。
理智思考后的郑兴全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想法,希望有朝一日,“隆昌素”能够像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专门的“传承人”,把“隆昌素”更好地传下去,成为“隆昌人民的财富”。
新闻推荐
●近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隆昌县撤销金鹅镇,设立金鹅街道办事处;撤销普润乡,设立普润镇;撤销桂花井乡,设立桂花井镇。目前,隆昌县共有17个镇和2个街道。●“立足川南、辐射全川、培养合格幼...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