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隆昌新闻 > 正文

土与火的艺术——隆昌土陶探秘

来源:内江日报 2014-04-06 03:21   https://www.yybnet.net/

“看,屋顶上那只大水缸!”现在,谈及土陶,不少隆昌百姓自然就会想到农村自建房屋顶上用的储水缸(当地俗称“水塔”),侧面地反映了隆昌土陶制品的应用之广泛。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使用的水塔只是隆昌土陶制品中的次品,而其中精品,则是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家指定用的储酒缸。更不为人知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不少陶制工艺品还屡屡斩获大奖而享誉世界。

斗转星移,数百载土与火的交融中,隆昌土陶由高端工艺品走向大众化工业用品,也给后人们留下一串串疑问:隆昌土陶究竟起源于何时?它有何独特之处,缘何成为隆昌县地理标志产品?近日,记者走进隆昌,探访隆昌土陶的前世今生——

◇本报实习生 张小丽 徐艳梅 杨静

溯源

穿越千年历史

不仅仅只是水缸

“看,屋顶上那只大水缸!”4月2日,位于隆昌石牌坊旅游区的隆昌陶展馆内,景点解说员王冬梅为了告诉记者隆昌陶制品的应用之广,作了这样一个比喻。

王冬梅所说的大水缸,确实是隆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陶制品之一。地处丘区,川南特色民居小院里,通常少不了一口井。为了能让井水像自来水那样使用方便,一般农居楼顶上都会用大陶缸自制一个小型水塔。因为与铁、铝等其它材料制成的水塔相比,陶制的水塔不仅耐用,且成本低廉。因此,在川南的许多乡村,高高耸立在楼顶的陶缸水塔,是农家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在该县石燕桥镇一带,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土陶文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土陶制品。

但王冬梅不知道的是,这些百姓使用的水塔、泡菜坛等,其实只是隆昌土陶制品中的次品。而其中精品,则是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家指定用的储酒缸。这类陶缸外表一般为褐色,容量最小的为500公斤,最大的可达2吨。目前百姓用来装水和工业储酒使用较多的就是容量为1吨的陶缸,因此也俗称“吨缸”,是目前隆昌陶制品的主打产品。

据隆昌县非遗办主任兰廷波介绍,在隆昌制陶史上,远远不止酒缸、泡菜坛这类粗陶制品,还曾制作出许多精细陶工艺品,并享誉全国。

1993年版的隆昌县志记载,1984年,经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唐昌朴在油房乡袁家漕老碗厂考证,隆昌土陶生产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包括坛、罐、钵、壶等产品。上世纪八十年代,隆昌县美术陶厂设计生产出仿古工艺品、咖啡具、酒瓶和花瓶等多达200多种,远销全国18个省(市),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黎巴嫩等国家。

在1984年全国工艺美术陶瓷产品评比中,隆昌土陶制品“高脚双鸟瓶”获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颁发的“创新产品三等奖”,釉陶类产品获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颁发的“质量第一名”奖,“色釉美陶器皿”产品获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2013年,隆昌土陶作为国家指定的隆昌县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国家地标产品保护名录,使隆昌土陶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

兰廷波告诉记者,实际上,坊间关于隆昌制陶史源于明代的说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995年,当地文物普查员在隆昌县金鹅镇内一座汉墓中,曾发掘出一只东汉陶猪,若能证实为隆昌本地所产,可将隆昌产陶的历史刷新到近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

奇特

土与火交融

锻造出力与美的尤物

陶,向来被称为土与火的结晶,力与美的尤物。隆昌陶朴实无华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成因和人文积淀。

据隆昌县石燕桥镇镇长李晓佳介绍,隆昌之所以能产陶,是因为隆昌石燕桥镇一带特有的天然原生态土陶矿泥,稀土含量较高,不但可以减轻釉的碎裂性,同时还能使陶瓷制品的光泽和颜色更好,加上纯手工制作和传统方法制作,这里的土陶制品不但不含重金属物质,而且密度小,透气性好且不浸不漏,特别适合于储存白酒。

在传统手工土陶制作中,一件完美的土陶工艺品,光选泥及制坯就需要9道工序,再经历选晾坯、打磨、刻花、上釉及至出窑检验完工,约需20多道工序。上世纪八十年代,隆昌陶艺品有近百种花色,釉色装饰有名贵的朱砂釉、黑釉、金星釉、电光釉及花釉等42种。

据民间收藏爱好者李启友介绍,隆昌土陶工艺品中以黑釉最著名,其釉质莹润,古朴淡雅,表面光滑细腻类似于瓷,装饰大方质朴而富于变化,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极具艺术价值,也是众多隆昌土陶收藏爱好者最痴迷的土陶藏品之一。

而今,随着历史文明的演变和现代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隆昌土陶制品由工艺品转向工业陶产品。在机械的帮助下,现代土陶制作工艺已大大简化。从选泥、制坯、接合、晾干、入窑烧制到出窑检验,一只吨缸的工业程序不到十道,釉色和花色也大大减少。规模化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独特性,使得现代吨缸的名气远胜其它陶制品,成为老百姓心中隆昌土陶的代名词。

虽说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带来了规模生产的便利,但在吨缸的制作中,有些工序,却始终保持着传统手工制作。

一个内高1.6米的吨缸,实际上要分成五段接合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这五个部分的塑制成型都可以借助机器完成,但五个部分的接合却要依靠纯手工。

接合的时候,五个部分之间不能有气泡,不能有缝,要手持木锤用力敲打,敲到泥土很粘,才能接得上。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五个部分严丝合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用力不均匀,就容易出现痕迹,不平整,而用力过重,又容易导致缸体变形。

但手工的操作方式,很难保证每个缸体的尺寸都一致,所以,这些师傅的经验就很宝贵了。

尴尬

洗尽铅华

“隆昌陶”流落他乡

由于陶泥质量上乘,土陶烧制工艺独特,外表看上去朴实无华的隆昌土陶缸,其产品仍然远销国内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年总产值达15亿元,出口创汇100多万元,占据全国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

但尴尬的是,这些原产于隆昌的陶制品,没有一件能冠上“隆昌陶”商标。即使在陶文化气氛最浓的隆昌县石燕桥镇,目前大大小小的制陶企业达百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也有四家,尽管产品都打着隆昌陶的名号,但商标都分别贴着不同公司的名字。

并非是当地的品牌文化意识不够。

近年来,隆昌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品牌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地标产品保护工作,不断挖掘地理标志产品资源,打造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背景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3年,隆昌县文化部门提出申请“隆昌陶”商标为隆昌陶文化正名,但人们惊讶地发现,该商标已被重庆一家公司抢注,而该公司老板却是隆昌本地人。不仅如此,由于这家公司的陶制品仍以精美的工艺品为主,制作工艺也保留着过去传统工艺,他们所生产的陶产品的工业附加值远远超过隆昌本地土生土长的吨缸。

据隆昌县碧檀土陶厂副总经理曹礼彬介绍,一只重庆产的“隆昌陶”小茶壶,最高可叫价上万元。一只隆昌本地产的吨缸,次品卖给普通百姓家当水塔仅几十元,剩下的精品卖给酒厂的出厂价也仅1000多元。

现在,隆昌石牌坊旅游区的隆昌陶展馆内,放置着不少精美的陶制品,但几乎没有一件出自现代隆昌陶厂。陈列柜里,造型各异、小巧而精致的土陶艺术品被擦得一尘不染,透过那些失传已久的精美纹饰,历史静静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也流露出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奈。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隆昌县石燕桥镇百余党员干部 集中聆听党课

(胡德育)“听了党课,很有收获,帮助基层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在服务群众方面会更加有针对性。”4月14日,隆昌县石燕桥社区书记江茂良感慨地道。据了解,当天上午,隆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于进川...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土与火的艺术——隆昌土陶探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