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如今,陶罐越做越大,土陶制作的传统工艺却在逐渐消逝。
4月3日下午,在位于石燕桥镇的隆昌玻陶产业园区内,41岁的工人梁先贵正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内默默地打泥、起底、打磨坯体……10分钟过后,一个光滑匀称的吨缸就完美呈现了。
“我的技术是我父亲传给我的!”梁师傅告诉记者,自家祖上一直以制作陶罐为生,最辉煌的时候家里开过几百平米的作坊,梁师傅自十五六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做各种小型的陶罐,如泡菜坛、小酒坛、盐罐等。
“以前一个人就可以全部搞定,不像现在罐子越做越大,关键步骤需要三四个人帮忙才能完成。”梁师傅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作坊越来越不景气,仅凭此手艺谋生的他,三四年前来到了这个以生产吨缸和半吨缸为主的陶厂。如今,梁先贵和公司其他所有凭手艺吃饭的工人一样,都是以计件获得当月的工资。
尽管公司开出的单件成品价格可观,但对于手工制作来说,不但费时费力,合格率也不高。“一个月做20个左右的工,收入4000多点就已经很累、很累了。”采访中,梁师傅坦言,20多年来,由于每天都要和泥土、水打交道且需要弯腰作业等因素,如今他已患上风湿、颈椎痛等疾病。
据了解,正是由于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种的艰辛,加上学习的辛劳(从开始做泡菜坛子,一直到能做一口大缸,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和工作的枯燥,使得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不愿再继承父业,涉入此行。
按照曹礼彬所掌握的情况推断,再过20年,会传统工艺的人将越来越少,传统工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此环境下,传统工艺濒危的求救信号已经发出,如何才能在困境中谋求变化,让沉睡在油房山脉3亿吨优质粘土在传承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石燕桥镇镇长李晓佳抛出的这些设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今后,园区将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将隆昌玻陶工业园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同时,未来园区将更加注重对文化元素的挖掘,以重塑隆昌陶文化的形象。园区未来发展将以生产、研发、交易、体验为一体,建设体验中心,产品将向陶瓷酒瓶、茶具、花瓶、工艺美术品等领域进军,企业将在商标、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向提档升级。
此外,今年隆昌将全力申报目前主打的隆昌陶品种——吨缸的制作工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如此,我们期待曾经绚烂的隆昌土陶文化再次焕发青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忠福实习生朱怡雨文/图孩子们叫她“陈姐姐”,青年朋友称她为“陈老师”。3月27日中午,记者到隆昌采访志愿者陈建平时,一名单亲母亲正向她求助:“陈老师,孩子上初中后,沉...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