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基
新中国成立前,隆昌只有一个广场,叫大操坝,是军队下操军训的地方,原址在今环卫局处,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靠河,不远处就是大小洞坎。当时,这里还是演武之地,国术比赛通常在这里举行。这里又是刑场,枪毙人也在这里行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严峻,敌特活动很多,公审大会常在这里举行,判了死刑的人即在广场边角“敲沙罐”,围观者众。有一次多达39个,多是匪特和投毒放火份子及一贯道头目。
上世纪60年代,生活紧张,这里被开垦为耕地,间种高粱红苕,后来恢复广场功能。“文革”后,逐渐被建筑物占领。
接替大操坝的是文化体育广场,即今环联商场处,占地面积与大操坝相同。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全县主要的体育比赛场所。那时常有赛事,县与县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篮球赛很普遍,全国自行车赛3000米冠军也曾来此地作过表演。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李富荣、梁戈亮等乒乓球国手率国家队10余名队员路过隆昌,在文化体育场打了一场表演赛,观众踊跃。因为隔主席台近,我把一个红本本递过去请梁戈亮签名,他当时是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不久,本子传回来了,签了好几个名字,其中有蔡振华和他的女友曹燕华。最难忘的是李富荣和张燮林的表演赛。张燮林是削球手,两个人一个抽一个削,一个球要打20多个来回,张燮林的海底捞月救了不少险球,博得阵阵掌声。而李富荣故意拍出的高球又高又远,张燮林来回跑却都能削回来。这场赛是削球手和攻击型选手之间攻防的高端表演,观赏性极强。
改革开放后商潮涌动,文化体育广场很快成了商城。文化体育广场存在的那些年,还是县里开万人大会的场所。会前要唱国歌和国际歌,当时的指挥由隆师校的音乐教师魏序伦执棒。魏老师于民国时期毕业于南京金陵艺术学校,弹得一手好钢琴,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其妻是他的学生,也是我的音乐老师,执教于隆师附小,今年85岁,前些年经常路过南关,总进我的小店来小坐。虽已孀居多年,仍不失当年清丽形象,且十分健谈。
进入新世纪后,隆昌有了东门广场,原址为县中医院。东门广场也是临河,杨柳飘絮,清风徐徐,景致可人。树下浓荫里的四方围凳常常爆满,都是老头老妈。广场上有舞台,有金鱼池,有环廊。文艺表演、书画展览、集会庆典、法制宣传、募捐献血……都在这里举行,成为隆昌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中心,是展示隆昌精神和风采的重要窗口。
几年后,政府在一中附近建了莲峰公园。这是隆昌置县400多年以来的第一个公园,也是隆昌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发展城市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园内的主体建筑为隆庆广场,青石铺地,可容5000人聚会。这里是露天舞厅,有书有金色篆文的“盛世隆昌”青铜巨鼎,有雕刻着54个成语典故的巨型石缸。当时,石雕公司的杨总要我提供表现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典故,我想出了30多个,包括大禹治水、孟母择邻等等。后来邱承佑先生等又补充了一些,形成54个典故,刻于9个6面体的巨型石缸上。
隆庆广场每天晚上人涌如潮,下午则是歌迷的天下,有陈谦敬等几拨业余乐手和歌手自发来此练技献艺。晚上则是舞者的天下,交谊舞、拉丁舞、街舞等此起彼伏。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朱怡雨文/图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农家,成片的塔罗科血橙覆盖山丘,村民住进了漂亮的楼房——这就是隆昌县响石镇石硖村的现状。曾经这个村是全镇偏远贫困的落后村庄,如今怎么...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