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永衡,1977年生,隆昌人,深圳国风画院常务副院长,深圳中国画家画廊签约画家,隆昌美协理事,政协隆昌书画院书画师。
作品《绿雨之下》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中国书画报社主办“纪念孔子2550周年书画大展”;作品《会当凌绝顶》入选四川省美协、四川日报主办的“养颜春”杯书画展;作品《城南旧梦》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师德师风杯”书画展,获优秀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及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外艺术机构收藏。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上课作画找“乐子”,
经常被“请家长”
儿时,李永衡的父母亲喜欢将他送到当美工的姨父家玩。他清楚地记得在姨父家的情景:姨父总是待在一堆画纸中。每每前去,李永衡就钻进姨父的工作间。
李永衡回忆,父母亲工作忙,常常将他关在家里,买一堆宣纸给他“随意创作”。但是,父亲并没刻意要求他画什么,这给了他“自由发挥的余地”。“幸好我那时已经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不然每天要被闷死。”他开玩笑说,“父亲的‘无为而治\’给我创造了条件。”
迈进初中,李永衡始终对课堂上的学习产生不了兴趣,于是,他便在课堂上“寻找乐子”:用橡皮擦雕刻印章,偷偷在书本上画画,这些均是他的“乐子”。当然,他的自娱自乐经常被老师发现,后果就是“请家长”。至今,他还记得有一次父亲被老师“请”去,老师对父亲说:“你儿子太喜欢画画了,上课都在画。”他心里清楚,这绝不是一句表扬的话。
预支一年工资,
前往敦煌欣赏壁画
李永衡18岁时,隆昌县还没成立美术家协会,他便和几个画友加入了一个名为金鹅书画研究会的组织。这期间,他除了与画友交流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作画,李永衡的刻苦努力使他得到了不少前辈的鼓励与赞扬。
20岁时,李永衡毕业分配到隆昌县粮食局工作。但是,每天坐办公室并非他想要的生活。他“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走走”。去哪儿呢?李永衡想起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故事。他认为,张大千成为世界级国画大师,与他到敦煌临摹的经历有密切联系。
上了一个多月的班,李永衡终于憋不住了。他向领导预支了一整年的工资,约上一个朋友,坐上了前往敦煌的火车。
到达敦煌后,看到精美且历经千年仍不褪色的敦煌壁画,年轻的李永衡震撼了。回家后,他不断地思索,觉得古人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也由此喜欢在画作中表现古味古韵。
以宋元名家为“师”,
深入传统寻古味
李永衡特别喜欢宋元时期的画作。他认为,宋元时期在手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文化艺术也走向新的繁荣,绘画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李永衡特别推崇孔子的一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李永衡认为,只有深入传统,才能习得古人绘画基础,之后才能谈得上创作出具有古韵的画作。
李永衡给自己制定了习画之路——临摹宋元时期名家名迹,精研古法。在绘画之余,他还广泛涉猎传统文学、哲学,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古风气质。在他创作的作品《云峰雄峙图》上,他自题诗道:青石幽径蝶戏飞,儿时小树已成围。犹记当年峰下约,曾将稚句刻石龟。(注:石龟(云峰关有石头小山,形似乌龟,俗称乌龟山);在作品《云顶寨落虹桥》中,李永衡亦自题诗:久立桥头不愿还,老牛白鹭景难删。当门小径笼烟柳,一把茶壶一份闲。
李永衡不断购买宋元名家的画集,每天临摹。他坚信,只有不断地作画,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后来,网络的普及拓宽了他的思路,除了继续购买名家画集,他还通过网络分享更多名家的创作理念,学习创作方法。
李永衡说,他平时作了画,就将作品放到网站上和他人探讨、交流。他回忆,一次,他将一幅国画放到书画论坛上,被一位爱画的外地网友发现,那位网友专程坐车到隆昌,找到他买画。
新闻推荐
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做好地方立法准备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到内江市开展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专题调研暨贯彻实施新立法法调研工作
(记者田映丽)4月21日至2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道平率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到内江市开展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专题调研暨贯彻实施新立法法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松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宾,市...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