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飞 文/图
“进入孵化器仅半年时间,我们就‘破壳\’了!”4月27日,记者走进四川中农致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农致远公司)新建厂房内,总经理郭文竹难掩内心激动。
去年6月,中农致远公司入驻隆昌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底便孵化成功,投入试生产,预计今年产值将达1个亿。
“公司之所以能在半年时间内孵化‘破壳\’,得益于内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得益于隆昌县为我们提供的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郭文竹说。
去年,内江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目标定位于创建西部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隆昌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设施,并提供技术政策、信息咨询、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等服务。
作为首批入驻隆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25户企业之一,中农致远公司一进场就享受到了由隆昌县提供的500平方米办公场地,水、电、气、租金等费用全免。同时,县里根据每个入驻科研企业按其类型、大小,分别提供2~10万元的开办费补贴,中农致远公司就领到了最高标准10万元。
“我们公司主打无抗生素的动物保健品,瞄准国际一流技术,主要提供为动物提高免疫力、少生病的产品。”在整洁有序的厂区内,郭文竹向记者介绍,公司部分产品已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
“这里的科技氛围很浓厚。”公司副总经理龙旭说,孵化器内的企业会不定期举行沙龙聚会,交流科研心得。此外,县经开区管委会还请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帮助指导企业研发。
“目前,我们公司已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博士工作站,川农的博士、教授每月都要来指导研发,有时也会带项目来开发。去年,公司已完成了6项专利申报。”龙旭称。
为什么选择到内江发展?
郭文竹坦言:缘于内江的创新发展环境。
“比如,隆昌科技企业孵化器采用‘三帮\’为我们企业减轻资金压力:即帮忙贷款,帮忙申请项目,帮忙担保。”
郭文竹拿出记录表,上面显示: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公司去年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600万元,由县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其中贷款的部分利息由县财政补贴;而去年公司获得的省、市、县项目资金也达到300多万元。
郭文竹说,政府的帮扶远不止这些。如,新聘员工除工资外,还享受每月800元的就业补贴;博士生、研究生正式聘用后,将获得政府的科技人才奖励;企业急需的外地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等。
“在这里,我们很受重视。”龙旭是动物药剂学专家,以前供职于国内某大型医药公司,到隆昌后他的收入不比以前少,而且企业领导重视他,县领导节假日里也经常看望他,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奋斗的价值。
去年,中农致远公司在科技孵化器内挂牌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暑假期间,30多名大学生前来实习,其中3人被聘。“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甚至,我们博士工作站单身男女的婚恋,都受到县妇联的关心,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目前已有几人处于热恋中。” 龙旭笑着说。
从科技孵化器“出壳”后,中农致远公司已新建了自己的厂房。“政府优先为我们批了46亩地,土地价格也是最优惠的。”郭文竹介绍。
今年,郭文竹的目标是申报建立四川省动物用保健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一个行业只能申请一个中心,一旦成功,这在川南乃至全省都是首家。”
“以前是不敢创新,现在是天天谈创新!”尝到科技甜头的郭文竹对此深有感触。
新闻推荐
(朱晓东记者李忠福)“双联”、“帮带”,隆昌县文体广新局围绕“为民谋福、助民解困”主线,“下基层、察民情、转作风、办实事”,切实为基层群众服务。在山川镇红光村和圣灯镇大桥村、白荆村等...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