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下旬,内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首次引进社工,并在市中区翔龙社区、新华路社区开展试点,如今一个多月过去,社工在内江的工作进展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社工初“登陆” 处境有些尴尬
◇本报记者 郭飞 文/图
“内江市民对社工的认知度还很低,要得到更多居民的认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月30日,内江社工负责人张丽说。有两年社工从业经历的张丽,7月初与两名同事到内江,开展为期一年的社工活动。作为负责人,一个多月来的工作情况,让张丽感触颇多。
10人中仅1人知道社工
张丽供职的“543社工中心”,是成都第一家无主管单位的公益社工机构,专门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专业社工服务。7月初,张丽接到总部通知,与两个同事来到内江。
刚开始的一周里,他们进行入户走访。“社工?不晓得。”“免费培训?假的吧?”“不想参加,不要来烦我。”……走访中,他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话。
“大部分内江居民不了解社工。”张丽说,他们走访了上百户家庭,只有10多户让他们进了门。“有的居民认为我们是推销员,有的居民则把我们看成是志愿者或义工。平均10个居民里,仅有1人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
什么是社工?社工是干什么的?张丽这样解释:社工给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服务,但相较于志愿者,社工更加专业,且服务时间更长。而且,社工是有工资的。张丽说,每一名社工上岗前,都必须通过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拿到资格证后才能被安排工作。“考试的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知识、心理学等。”
社工身份认知度低 居民“不领情”
“你的孙女在上课时没有自信,你在平常应该多鼓励她。”7月26日,在新华路社区广场上,社工肖佩嘉对6岁女孩小赖的外婆刘友佳说。
给孩子及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建议,是社工工作的内容之一。在这个暑期,张丽与同事分工,开设7个兴趣培训小组,免费给社区7~15岁的孩子上课。
但是,兴趣培训工作并不理想。7个兴趣培训小组,包括魔方、手工制作、道德讲堂、英语、社区寻宝、社区地图、学习加油站等,中间还穿插游戏、户外活动等项目,内容可谓丰富。“但只有50个孩子报名。一些孩子报了名没来,或者来了一两次就走了。有事不来的,也很少请假。”张丽教魔方和道德讲堂两个兴趣小组,道德讲堂小组最初上课的有20多人,现在只有11个,上魔方课的孩子也在不断减少。
“究其根源,还是居民对社工身份的认知度较低,对我们开展的活动‘不领情\’。”肖佩嘉说,培训是免费的,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给家长的印象便是孩子可来可不来。“我们也在思考自身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在课程安排、时间安排上,将做进一步调整,还将多搞一些活动,提高社工的知名度。”肖佩嘉说。
改进工作逐步破解尴尬
张丽说,与成都等地相比,内江居民对于社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基本为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
在这一个多月里,张丽等人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方式,入户宣传社工的工作以及服务理念,针对所在辖区的老年人、青少年,开展公益活动,除了给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外,还为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援助。粗略统计,目前已有近百人受益。
“有了社工加入,我们的工作更好开展。”翔龙社区书记张晓梅说,内江之所以引进社工,在于社工拥有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在解决问题、教授课外知识等方面会更专业一些,“平常开展社区活动时,有社工参与策划,也更有针对性和活力。”
“目前,已有部分居民开始接受我们的服务,但要大多数居民认可社工,还需要时间。”张丽说,社工走家串户宣传有一定成效,要想更快地取得大多数居民的信任,还得进一步改进工作,同时依托社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做工作,逐渐树立口碑。
“起初说是免费培训我们还不相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参加培训班真的学到了东西,我们也来参加了。”7月30日,新华路社区居民刘女士带着儿子来报名参加暑期培训班。
刘女士告诉记者,对于社工,她到现在还不太了解,不过,能让孩子免费学到东西,她还是乐意尝试。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余林霜邓明威朱怡雨文/图筑巢引凤要引凤凰来,先栽梧桐树。要招大商、招优商,就要优化投资环境,助推加快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快改善民生。今年,按照市委提出的“...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