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幸亏这段时间工人们加班加点地配合,工程才得以顺利推进。七八十个工人一同奋战,到28号定能完美收官!”黄明辉信心满满地说。与此同时,该条道路当天同步进行的还有路灯走线、吊装灯杆、铺设树池防腐木、铺装人行道地砖、清除障碍物等工程。
事实上,“困难”的不只是中兴路这一个项目,“努力奋战”是每个在建项目的共同点。
对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启动的太白路、兴隆路、壕子口路、滨江东路等道路改造以及汉安大道立面改造等项目来说,改造任务时间紧、交通压力大、配合难度大等是其共同点。但各个项目业主或施工单位均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才使得各个项目顺利进入“收尾”期。
以下这些便是笔者连日走访各个施工现场所获得的信息:
“分项工程名称:标示标线;时间节点:2014年1月19日;里程桩号:K0+051.86-K1+115右侧;备注:右侧全部……”当问及有哪些举措确保春节前交上“答卷”时,太白路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经理薛常义出示了一份《倒排工期计划表》,表上特别标注:“本工期只能提前,不能延后。1月20日为完工节点。”句末连打了3个感叹号。
为了确保翔龙山片区道路景观改造工程顺利推进,业主和施工单位特别注重与其他部门“协同配合”。例如卸材料时就请交警同志帮忙协调交通;强电弱电要下地,提前联系好电业局的工作人员到现场指挥;机械不够用,就协调从其他工地调来。
兴隆路道路景观改造项目自开工以来,施工单位不断增加管理人员、施工队伍、机械设备、资金等保障措施。正常50名工人就足够的工程量,施工单位最多的时候组织了200名工人。
凤窝街立面改造的工人们为了顺利推进工期,想尽各种办法。前段时间停电,他们就买来5台发电机供施工使用;有几天雨水不断,工地上就买来大块的防雨布铺在需要施工的楼顶和钢架上,工人们穿上雨衣照样干。
……
全心付出攻克万难
只为“拭目以待”
各个在建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不畏辛劳、昼夜奋战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们。
已有26年施工管理经验的薛常义代表中标企业陕西翔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此次太白路的改造项目。身为内江人的薛常义,由于承接各种工程项目而奔走全国。
2013年10月30日,市里召开关于太白路改造的准备会议,作为现场负责人的薛常义于29日晚上9时才从他之前所负责的成安渝高速公路项目部回到内江,并初次拿到图纸。为了第二天能够在会上清楚地说出项目情况来,当天晚上,薛常义一拿到图纸就开始熟悉、研究,一直到次日早上5点。
“一个星期内完成所有的施工组织设计。”薛常义说,太白路需要改造的部分全长1130米,正常的施工时间至少需要半年,而整个工程他们却只计划了75天。
施工设计、进度计划、材料采购……薛常义克服了人员短缺等困难,于一周内完成了组织施工计划。去年11月6日,太白路改造项目顺利动土开工。然而,令薛常义没想到的是,一动土就先啃上了一块“硬骨头”。
“最恼火的就是雨水管道的安装。”薛常义介绍,按照改造计划,太白路改造要进行雨污分流,因此要在道路的东侧开挖一条全新的沟槽,以埋设直径2米、全长800多米的雨水管道。
然而,由于现有太白路原来是一条小河沟,建设道路时回填了不少建筑垃圾、弃土、石头等,导致地下土壤十分松散,在开挖沟槽过程中,多次出现塌方情况。为此,薛常义组织工人们采用钢板支护的手段,开挖一段铺设一段,这在无形中又为工程增加了近3万立方米的土方量。
与此同时,施工队伍还得时刻警惕道路中间的高压铁塔所带来的危险。“道路单幅宽只有10.5米,我们开挖的口径就达到了10米。”薛常义说,安全是工程顺利的第一前提,他一刻也不敢松懈。
尽管薛常义的家住在兴盛路,离太白路不到10分钟的路程,施工期间,他却没有回家睡过一个安稳觉,而在他的车上、项目部里,枕头、被子则是样样齐全;84岁的母亲住在大千路,薛常义自回内江接手项目后也只抽出了半个小时陪老人家吃过一顿饭,其间还电话不断……
每天200多个电话、4包香烟,为千方百计保证工程如期完工,薛常义陪着工人们熬了10多个“通天亮”,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
当初不少人对太白路工期质疑,薛常义只是回应:“拭目以待!”如今,看着一条全新的太白路已如期呈现在市民面前,薛常义心里甚感欣慰。
其实,在“最后这一战”过程中,和薛常义一样辛苦付出,又倍感欣慰的还有数百名一线的工人。他们有的为了不耽误干活,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然后打着手电筒走八九公里山路,再乘车到工地;有的为了节约时间,则把电饭煲或煮好的饭菜带到工地,就地解决午餐问题;有的则全家出动,甚至发动亲戚朋友为建设添一把力……
良好环境来之不易
市民应倍加珍惜
各个施工单位及工人们努力“奋战”的背后,不仅收获了道路或立面环境的改善,也收获了市民的理解、支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月22日,天气格外晴好,温暖的阳光将冬日的寒气驱散得一干二净。在市政府门前的游园区内,不少市民或站在刚刚铺好的花岗石路面上,或坐在花坛边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盯着周边在建工地上工人们的一举一动,眼神里写满了各种期待。
家住新华路印刷厂的退休工人崔德康今年刚满60岁。闲来无事,崔德康经常带着2岁多的外孙女到附近走走看看。攀谈中,笔者得知老人祖籍在山西,10多岁便随父母南下来到了内江。
“一眨眼在内江生活了50年,这50年,内江的变化大哦!”崔德康感叹。以市政府门前的游园区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供农用灌溉的堰塘,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改为了花园(也就是现在所建成的游园区的前身),中间还有过两次小的改动。”崔德康说。
“尽管老城区改造有时显得有些‘乱\’,但我认为现在这种改造越来越好,越来越人性化了,是件大好事。”崔德康说,以前将堰塘改为花园,主要考虑的是绿化功能,而没有涉及到为市民提供休闲等服务。如今花岗石路面的铺装、座椅的添设、绿化的规整等不仅使园子看上去更加大方、清新,也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你看,这个路铺好了以后看起来是要舒服多了,大气,美观!” 1月24日,笔者再次到东兴区兴隆路、太白路、中兴路等道路改造现场走访,一路上听到赞叹。
家住太白路市检察院家属楼的漆新民认为,改造之前,兴隆路的绿化带隐藏了不少垃圾,改造之后,道路取消了绿化带,改铺花岗石,看上去宽敞、卫生;被修枝整形过后的行道树看上去也精神了不少。总之,改造后的道路看上去舒心了很多。
“眼看春节到来,工人们每天还在加班加点地施工,真是辛苦了他们。”漆新民说,“我们要感谢那些为了工程而日夜奋战的工人们,同时要珍惜、享受每一处干净整洁美丽的生活空间。”
新闻推荐
近段时间,走到任何一个车站,都会看到旅客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这些沉甸甸的行李中,除了日常行李,更多的无疑是带给家人的礼物。旅客的行囊里都装了些啥?他们会选择什么东西带回家乡?近日,记者进行了...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