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雨君 文/图
邱德华是内江市松林丝绸有限公司的职工,今年49岁,中共党员,在公司从事基层生产管理工作。
“他工作踏实肯干,不怕吃苦。”“他爱动脑筋,苦钻业务,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这是公司工人对他的评价。
1999年,邱德华进入内江市松林丝绸公司,2005年,邱德华调往全厂最脏最苦最累最没人想干的屑物车间工作。这里遍地蛹浆横流,蒸汽吹到脸上,奇痒难忍;而刚出来的蛹衬﹑脚渣,温度均在50℃-60℃,非常烫手;工人轮班,往往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
天天这样煎熬的邱德华想,可不可以做个“筛子”来筛,它既不烫手又可以不蹲下干活,还可以提高工效?他把这一想法讲给工友们听,工友们都说不好弄,甚至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讥讽他逞能。然而,邱德华还是悄悄地开始试验,试图将这一朴素的愿望变为现实。他利用下班时间,找来废旧钢材,制作他想象中的“筛子”。历经45天反复实验,“筛子”终于在车间试运行成功!公司领导得知此讯,立即表示支持,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制作组装。2005年6月份,总投资仅500多元的该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每班工人当即减少3人,工作时间从原来的10个小时减到7小时,车间用电大大降低,更为可喜的是工人人均工资增收了20%。
初露身手的成功,激发了邱德华创新积极性。
粗吐,是屑物车间最考劳力的工作,工友们戏称其是杀场!2005年底,邱师傅产生了把粗吐改为打滞头,以此治理车间蛹浆横流的想法。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后,车间买回400多颗铁钉进行设备改造。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和调试,2006年3月份正式成功运行!从此以后,屑物车间干净了,整洁了。
屑物车间炕房承担产品风炕,产品必须风炕干后才能入库出售。这道工序比较繁复而危险,工人们随时防备被竹筛划伤,被经高温风炕的蛹子烫伤!而且竹筛使用寿命很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找替代品呢?用铁丝网不是寿命更长?”2007年,邱德华把想法向公司汇报,立即得到了支持,通过一番努力,将竹筛改为铁丝网。
竹筛的问题解决了,烘炕的方式可以改变吗?经过反复的观察和思考,2010年,邱德华向厂里提出改造思路,随即进行改造。这项创新改造很有价值,烘炕车间的劳动强度减轻了10倍,人员减少了80%,再也没有火灾隐患,工人们都抢着要去这个车间了。
2010年10月,邱德华又力主引进了打丝棉作业,每年为公司增加收入200万元。据统计,邱德华创新改革的技术,每年综合增加效益以百万元计,为企业节约成本百万余元。
邱德华所有的创新并非改革性的巨大进步,只是在原有的操作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革新,是对自身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改善。然而,他在平凡岗位上创新的火花,绽放出了一片绚丽的火焰。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包中强8月19日上午,东兴区平安路168号居民艾女士来到楼下的棚户区改造现场办公室,让她感到惊喜的是:一套居住了10多年、近130平方米的老房子在这次“棚改”中居然升值了。工作...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