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内江新闻 > 正文

市中区:紧扣五大民生难题落实九大民生工程

来源:内江日报 2014-08-15 02:2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实习生韦小梅文/图

群众

心声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中区通过“开门评风”、“主动纳谏”、“百姓听音”、“基层问症”、“躬身自查”等形式,着力真查真找真解决问题。经过认真收集、梳理,把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7项、61条问题进行逐项分类,其中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A类有30条,需要纳入整改规划的B类有20条,需要立查立改的C类有11条。主要有以下方面——

◆农村白色垃圾严重,畜禽粪便排放不当;

◆城区有些餐馆离居民区太近,油烟乱排,影响环境;

◆农村井水缺乏科学鉴定,群众饮用不放心,希望政府组织监测水质。

◆城市占道经营现象较普遍;

◆希望加大对传销组织的打击力度;

◆老旧院落化粪池堵塞、线路老化、卫生堪忧,影响居民生活。

◆偏远地区通组公路投入不足,群众仍然出行难;

◆农村道路等级低、路面窄,希望完善安保设施;

◆希望加强农村客运市场建设,让农民能安全出行。

◆农村劳动力普遍外出,本地就业机会偏少;

◆就业资金应多用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希望引进技术力量强的业主。

落实

整改

围绕广大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市中区创造性地落实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九大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就业、保障、出行、住房、饮水等五大难题。

建立督办联席会议机制。设立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督办联席会议办公室,完善责任交办、领导包案督办、跟踪回访催办、严格考核评办工作制度,督促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帮扶工作、“四风”问题等五本台账。对收集的问题及时核查分析,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主要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限等。

创新开启“基层生活体验日”活动。区委常委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带头换位,直接联系群众,换位体验民情;建立市中区县级领导干部“走基层”台账,实时追踪解决民生问题。

启动党员干部帮带困难家庭活动。4988名党员结对持续帮带4175名困难群众,促使被帮带对象发展愿望进一步增强,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认真治理占道经营,规范设置临时摊区。集中整治“四方块”步行商场消防通道;加强下班空岗管理时段的监督;整治学校、医院等附近占道经营情况。

开办蜀绣技能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出台扶持政策,带动辖区内留守妇女、下岗妇女、返乡女农民工、残疾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增收”梦。

探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走出一条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的社区服务新路子。

引进543社工中心开展社工服务。新增四点半课堂、居家联动养老、“新启程”社区矫正、老年人手工坊、党员双报到系统等五个项目,提高对社区居民的服务质量。

为全区残疾人家庭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

开展集中清查打击传销统一行动。清查出租房屋115处,取缔传销窝点79个、授课点8个,遣返传销人员232人,不让传销组织在市中区蔓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成内江十小和交通中心校合作办学;把原内江三初中整体并入翔龙中学;将桥板凼小学、民建初中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修建内江天立国际学校;抓好33个薄弱学校的校舍、运动场、食堂、公寓等提升改造。

开展为期3个月的城区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大力治乱,全面治脏,全力治尘,综合治油(煤)烟,强力整治交通秩序,重点整治噪声污染,为群众营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贫困留守儿童资助制度等,让全区15000余名留守儿童留守不孤单,身边有“亲人”。

多举措多渠道促进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SYB创业培训;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等。新增城镇就业3041人,帮助59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407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促进8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

社会

评价

市中区始终突出问题导向、群众满意,着力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从涉及群众的具体事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玉溪街道居民陈策勋:

年初,我们家不幸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若不是市中区党员领导干部的到访,及时雪中送炭——给我们送来社会应急救济金,帮助我们修缮房屋、购置生活必需品,我们一家人不可能那么快走出困境。党和政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需,是我们困难群众真正的“后家”。

永安镇新房村1组段润芝:

我从小就被确诊为过敏性哮喘,虽然到城区看过多次病,但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年初还天天发作、呼吸困难。市中区党员领导干部得知后,专门组织市、区呼吸内科专家到我家,详细了解我的病情,为我制定了较为可行的治疗方案,并送来慰问金和药品,真心感谢党委、政府对我的关爱。

靖民镇长安村返乡农民工谢力:

之前,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没想到市中区党员领导干部专程到我家,详细了解我的创业情况,鼓励我坚定发展板栗产业的信心,引导我通过创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如今,为我们送来了就业创业培训;请到了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指导板栗种植技术,还免费给村里提供了2万株板栗苗;还要引进公司发展“麻纬彩艺”产业,帮助我们农民增收。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干起来也充满了信心!

记者

行动

市中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具体事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项改起,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真改、实改、彻底改,把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承诺落实到行动上,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果。连日来,记者再次探访市中区多个民生项目建设一线,看市中区是如何听民声、访民意、解民困,使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让江宁街安置还房、南鞍路小区“两个片区”,近3000名居民至今仍铭记于心的是,市中区委书记官健亲自包案,协调多个部门、企业单位,成功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饮水问题,实现了“一户一表”、“同城同价”、安全饮水。

这是市中区践行群众路线的成果之一。今年,市中区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惠及民生的“一号工程”,投入4141万元,把市二水厂市中区管网和市中区凌黄水厂管网延伸至史家、沱江、朝阳及其他9个乡镇农户家中,从根本上解决了8.95万名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市中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区域供水规划以及镇村建设规划相结合,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步实施,逐一解决。

市中区水务局副局长敬伟告诉记者,“截至8月8日,主管道铺设已完成了70%,预计年底前全面完工通水。届时,市中区将成为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的县(区)。下一步,我们还要积极争取项目,继续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早日喝上自来水!”

“自来水方便又卫生,我们赶上好时候了!”看到自来水主管道铺设到了自家门口,村民尤博如开始憧憬,“以后,干完农活回来,随手打开水龙头,就可以接上白花花的自来水,烧开水、煮饭、洗菜,吃了晚饭打开热水器冲个澡,那才巴适!”

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广大群众生命质量的民生工程,也是建设幸福美丽中区重要的一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市中区响应群众呼声,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先急后缓、先远后近,分步推进,检改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实施农村水井水质监测工作,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依法打击损坏破坏农村饮水卫生设施和故意破坏环境卫生等违法行为,对水质监测工作中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

解决群众“出行难”

挖掘机挥着铁臂,装载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埋头平整路面、清理排水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在实施的是白方路茅蓬寺村过境段改造工程。工人们说,“因为天气炎热要错时施工,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不敢有半点马虎。”

改造源于村民的强烈要求:这条路是2003年建的,是茅蓬寺村及周边村的交通要道。近年来路面溃烂,坑洼不平,天晴灰尘到处飞,下雨天到处是水凼凼,车辆经过容易刮底盘,飞溅起来的碎石子还不时伤到人,希望能修一修!

很快,引起了区委、区政府及交通部门的重视,迅速组织实施。据施工方现场管理人员林杰介绍,改建后的道路将为8.5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稳层比以前足足加厚了一半,道路两侧的暗沟也拓宽了一半,避免因排水不畅加速道路损毁。

听说明年2月份就能完工,道路两旁还会增设21盏路灯。村民黄芳笑得合不拢嘴,“这件事办得好,我们很满意!”

相似的场景,在市中区各乡镇上演。据市中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彭洪介绍,对照群众提出的突出问题,市中区抓好乡村公路建设,把年初确定的县乡村公路建设计划46.3公里,按群众出行需求及时调整为74.4公里;实施了4座渡改车行桥、2座渡改人行桥、4个公益性渡口建设;投入了1400万元对市中区辖区内13条共95.1公里县乡道路进行大中修,强化道路的管护,进一步缓解农村群众出行难题。

进一步改善农村客运通行条件。投入880万元,对6条共27.6公里县、乡公路进行加宽改造,对12个乡镇增设667个错车道,在危险地段安装了41公里波形护栏、400套警示牌、4000米减速带、8个凸面镜,粉刷了626个防撞灯,确保农村群众出行安全。

合理配置农村运力。市、区两级政府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正在全力协调解决困扰多年的农村客运矛盾,维护正常的客运市场秩序,为农村客运线路的增加创造良好条件。

实现百姓安居梦

再访城西街道范家大院,重新硬化后的院坝平整开阔,院坝内几辆小车规范有序地停放在划定的停车位里,刷白后的墙面看起来“亮堂”了许多,4盏路灯、8个摄像头被安装在各个角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再访中央路89号,老旧的电力电缆得到了更换,居民的电表也进行了集中归位,往日悬在半空中的线路也不再“各自为政”,结成“蜘蛛网”;

再访太子路棚户区,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等代名词已派不上用场,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还有四处林立的塔吊,不停作业的挖掘机,成堆待用的建材,处处透着商业气息和发展活力……

这些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

今年以来,为努力实现广大居民群众“路平、地净、灯亮、水畅”的梦想,市中区打响了老旧院落改造三年攻坚战,投入2亿元逐年对全区586个老旧院落实施整治。目前,已完成了城西街道吕祖庙社区范家大院1号院和2号院、甘泉寺社区象鼻嘴村7幢,城东街道箭道街社区新民巷4号院的改造。

市中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投入200余万元帮助“四方块”区域452户居民改造电力隐患线路;对天津街76号楼顶“女儿墙”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治,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确保居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市中区住建局了解到,紧接着,容器厂片区、滨江东路片区、牌楼坝片区、省建十三公司、“白马60万影响区”、新建村、晏家湾、乐贤镇无专厂地块等8个棚户区即将拉开改造帷幕。市中区专门成立了棚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官健,区委副书记、区长陈伦亲自“挂帅”,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责任制度,全力推进实施。

届时,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将彻底告别棚户区危旧住房,搬进宽敞舒适的新房,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心窝”,实现心中的“安居梦”。

新闻推荐

杨乙敏那座古老的旧式小院坐落在沱江河畔老城墙边名叫

◇杨乙敏那座古老的旧式小院,坐落在沱江河畔老城墙边名叫“小东街”的一条小街上。在我的记忆里,当时是内江地区物资局的家属宿舍,住着十多户人家。正值儿时的我,并不知道这院落深藏的价...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市中区:紧扣五大民生难题落实九大民生工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