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十一中学初中教师 尤在川
语文教学以考试为导向,以实用为导向,以培养人为导向。实用姑且不谈,考试至关重要。上溯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语文教学和考试出现了一些偏侧现象,主要是又走入了一种较为局限的模式。
一、教材容量嫌少,学生阅读量不足,而考试游离于教材外的比重较大。在初中阶段的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大多选自课外,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安排并不充足,且没有统一颁布范围和具体要求,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学考分离现象。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中外古今的典范作品,无疑是可供选择的宝库,这就不存在资源匮乏。只是要注意编排,明确教学考核要求,提出一些建议即可施行。另一重要途径就是,提供时文读本。现在是网络资讯时代,好多地方已实现网络教学,全国或各地都可及时提供编选相关文本作为学生阅读内容,这些文本可以无所不包,可以涉及各个领域,时效性相当强。比如新闻联播中就可以选出很多消息供学生认知了解,国策方针、世界局势、经济民生、体育娱乐、明星百姓、劳动休闲,都应该而且能够进入学生的视野和头脑。因为学生们本身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即将成为国家和世界的生力军和主导者,是接班人,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理念也可以在这种早期信任中得到更好的培养。笔者相信,这部分教材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发他们足够的主人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多年前,笔者已思考过时文教材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好形成共存意识、全球意识,也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狭獈自我心理。
二是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具体落实在考试中,可以加大总分,以此来增加考试题量(现在不少人都认为应该增加语文科的权重),至于因为增加题量和覆盖范围而引出一些分差,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距本身就有特别多的层级,考试的方式和要求在两种教材类别上宜体现差别。以经典教材为重,识记理解的标准更高,而时文部分以了解为主,提倡鼓励创造性的构想,分值不宜过高。实际上在这方面的培养可以在作文和答题能力上得到不少的体现。典范教材的编排和考试,应侧重古典部分,这一点上现在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增加比重后在考试上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和容量,考题不宜过难过深,而应该够广。题型上加大默写的比重,增加到20分、30分、40分都不过分,分布可以不完全集中,不怕拉开差距,能博闻强记的学生理应得高分。
关于考试中大量选取课外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适度减少篇目分量,设计的问题避免太明显的模式化,鼓励创造性的解答,而且量分不要太高。当今的应试教学中,师生们已经摸索出了较完备的答卷体系,这套方法中,有些地方已经显得僵化了。答卷时往往鼓励学生全方位撒网、地毯式搜索,面面俱到地阐述,点点步步地分析,冗长,缺少中国文学的风骨神韵,极少做到辞约旨丰。这主要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者的问题。课外选文的考法看起来比较公正,避免猜题押题,也能检验学生的能力,但对学生语文自主发展的过程好处不大,容易让他们形成亦步亦趋的习惯,并且标准化答案未必标准。
再者来说,当今的语言学体系虽很系统严密,文学欣赏也硕果颇丰,而教学考试已侧重于后者了,学生都要当鉴赏评价人,这个范畴似乎要让大多数人都去进入,甚至是中小学生。笔者认为不应该如此,至少不忙设考,不考那么多。文学手法中,自古以来堪称定论的有多少?一篇文章,一句诗,能用到多少种技法?这本身就存在见仁见智的理解,何必为难学生太多?而评分教师自己又怎见得是真正的行家?中国古人重读写,现代人重评论宣传,六朝的宫体诗缺少后学,宋代的台阁体不能流传,明代的八股文受到摈弃,我们当代又是在推行一种什么文学模式?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等次?是不是想培养出众多的评论家和鉴赏家,而不问是否已出现大批优秀的文人学士?而学生乃至教师,读过多少书?能读走哪些书?且不说读破和会通。须知五千年的文明得靠每一代人来继承。而时下的考题中,不难看到关于商业宣传和活动介绍的题目,这个可以引入,但是不宜过多。
二、考试形式太单一,缺少对教学过程的督查衡量。由此,笔者认为应该探索教学考试新路径新方法。语文是工具课,又是能力素质课,是最基础也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课程。人们总结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前面主要涉及到了读写两个方面,在这里笔者想作一些补充。读的方面,只说了在考场上的检验,实际上还可以加上平常的检验。汉魏搞过九品中正制,解放后曾实行过推荐制,弊端是不少的,而我们要吸取其合理成分。现在的学生读背的东西太少,驱动力也不强,如果设置一点分数在学校和老师手中,就可以及时且多次地检验和督促他们,想来会有些效果。这肯定会引出新的问题,就是各地各校的标准和信度不同。这有疑难,但也不必太害怕,至少修业学期可以常规化地搞。读的问题在语文上是个首要问题,这方面应该着力解决。
写的方面,除了写作还有书写,这方面也可以给地方、学校和老师放点权,给些分数,这也可以让他们更重平时,更重积累,更重表现。另外,书写训练还要专门化、专题化、设课时。中国人正进入现代化,革故鼎新,扬眉世界,而有些东西不该丢,是我们的传家宝,书法应该就是其中之一。日本人和中国人在这方面就有反差,日本学生还更会用毛笔写汉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听和说,在试卷上不容易体现出来,要人人设考太困难,也可以放下来进行,给些分数。听的考核可以学英语科,在考场上做一部分。至于信度和效度,这已是国家体制建设和职业规范公民道德方面的大问题了,非笔者所能随便置喙。只补充一点,以后是否能够为每位学生建立较完整的学业及表现的档案,为这份档案赋予法律上的效力,以供他一生工作活动作参鉴。如果有问题,可以倒查,相关填报人负有责任。
三、语文科的地位偏低,各界的重视程度不足。若干年来,数理化得到了大幅提升,外语学科倍受青睐,电子电脑及商务贸易遥遥当先,而语文一再被挤占,学生在初高中时往往丢语文保其他。这显然是分数这根杠杆在起作用,也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引导,语文科不得不放弃它的诸多使命。近年来,学生能普遍参加的语文活动明显偏少,成天累年停在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停留在少数人小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相关方针政策,在国家前瞻计划中体现出来,从多层面多渠道来实施,并且在多种平台上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今年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得到各界好评。笔者也观看了几期节目,还亲自参加听写,并拿给学生共勉,很有获益。这次听写大会的参赛者是各地初一的学生,能搞得这么风生水起已属难得,而仅此一项就能搞几个段位的。那以后还可以搞汉字书写大会、三国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等,这些活动一定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取得长久的激励效果。上行下效,各地各校也可因势举办此类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协调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梦里有一个目标就是建成人才大国。语文科要培养文化文学人才,还要辅助培养科学及经济人才,更要参与培养复合式人才。我们还必须着眼于发掘和培养在诸领域继往开来的杰出人才。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曾向国家领导恳谈民族的人才战略问题,颇有忧思。恕笔者直言,当今文学及文化领域的传承发展工作并不乐观,教育改革也是任重道远。前车可鉴,解放前的读书人中有不少人学贯中西,文理兼通,造诣精深,说明当时的教育有不少可取之处。那么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新闻推荐
8月1日一大早,国网内江市区城郊供电所营业厅的大门一开,胡利英大姐就看见门口拐角处有一个钱包,拾起来一检查,钱包里有一张IC电费充值卡、一张水费交费卡、一张建行银行卡以及两张交通银行卡。大...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