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 文/图
40年前,有钟表的人家不多。一个人如果能拥有一块手表,就算了不起。年轻人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两年时间存钱,买一块上海牌手表。当时,手表是人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城市里一些未婚青年相亲,女方第一眼就是看男方手腕上有手表没有,然后再说下文。如果男方没有手表,那就免谈。
那个年代,经济殷实的人拥有的手表往往是进口的瓦斯针、英纳格、欧米茄、浪琴、梅花、帝舵、劳力士、双狮、西铁城等,有些人的家里还拥有座钟、吊摆钟。钟表成为看时辰、对时间的必需品,高挡钟表更是奢侈品。但东西用久了,难免会出毛病,钟表亦是如此。由此,修理钟表的行业应运而生,修理钟表的工匠受人尊崇。上世纪50至70年代,内江钟表合作社汇集了一批修理钟表的师傅,年纪大多都在40岁以上,有多年修理钟表的经验。他们中,有精心制造并装配钟鼓楼大钟的李达方,有热心为顾客排忧解难的曾国华,《内江市(现市中区)志》还为李达方立传。
当时,大东街(曾叫修补街)云集了10余家修理钟表的摊点,另外,在各街道商铺旁或街边找个合适的地方从事钟表修理,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摊点很简单,一般是一个四方形小桌子,桌面安装着玻璃框,上面挂一些钟表模型或配件招揽顾客。桌子还有若干个抽屉,里面放着修理工具和不同品牌钟表的配件。
相对于其他修理行当而言,钟表修理工匠的工具更复杂更精巧,有螺丝刀、万用表、小锤子、退磁器(能退去指针上的磁性)等。据当时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内江的钟表修理工匠达200多人(摊)。每天清晨,这些修理钟表的师傅会先喝上一壶茶,再开始一天的工作。那时,笔者每逢路过修表摊,都要停下脚步观看一阵。只见修理钟表的师傅先是仔细观察钟表,听听声响,初步判断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再拆开后盖进行修理。修理完毕,他们并不急于将钟表交还顾客,而是要观察两三天,确定钟表走时准确后,才交到顾客手里。
传统的钟表修理技术主要包括“粘、补、焊、驳、种”五法,其中,修摆轴尖、锉制巴心和镶补齿轮,则是考试评级的保留项目。修摆轴尖即业内所称“种车心”,凡是摆轴尖折断且无配件时,就要先用优质钢丝磨制出比头发直径还细小的钻头,在摆轴上打孔,然后镶入更小的钢丝后,研磨出合规格的摆尖。这技术精细得令人叹为观止。高超的钟表修理匠还能把乱成一团、直径只有四分之一发丝粗细的手表游丝盘整得又圆又平,把缺损了五六个齿的小齿轮镶补修复。修钟表的过程是慢工出细活,要静心屏气,用最准确的动作来操作,不能有丝毫闪失。因此,有人称修钟表的工匠是方寸世界里的“艺术家”。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钟表修理业日渐萎缩,修钟表的工匠也渐渐老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默默退出历史舞台,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与历史的档案中。现在,内江的老城区仅在交通路存在两个摊点,大东街和东兴老街还各有一个。其中,专修钟表的仅存一个,其他摊点是兼修钟表。专修钟表的李师傅年近70岁,他告诉笔者,目前他还有一些生意,前来维修钟表的均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少数钟表收藏爱好者。一些钟表的价值不大,维修费用不能收高了,每天的收入除了日常生活开支,略有节余。到现在还坚守这个行业,主要是喜爱它,修好每只钟表,会很开心,另外,“操练”了几十年的手艺,丢掉了实在可惜。
新闻推荐
(记者邹英)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细则规定,经营卷烟的商店或柜台有明显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标志。近段时间,市烟草专卖局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对卷烟...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