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黄小梅 徐梦琦 文/图
有一种俗称“万年蓝”的宣纸,原本是用来写字的,但谁能想到在这“万年蓝”宣纸上作画别有一番风味呢?
内江市工笔画画家张晓东,便在“万年蓝”宣纸上作画,他被朋友称之为“中国蓝彩工笔画的先行者”。
他的蓝彩工笔画,多以荷、香炉入画,既有荷花亭亭玉立的飘逸之美,又有香氲烟绕的朦胧美。
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张晓东的绘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其父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画得一手好工笔。
自打记事起,张晓东就经常看到父亲搭起架子,在墙面上画毛主席像。“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的墙,全都是我父亲一个人画。”他说,小时候经常看父亲画画,他用完的颜料盒就扔在地上。看到五颜六色的颜料很“好耍”,张晓东便捡起来“乱涂乱画”。
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废弃的颜料为他日后学绘画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有一段时间,张晓东发现写钢笔字很有意思,练了一段时间后,他便想:既然能用钢笔写字,为何不学着写毛笔字呢?接触了毛笔字后,他发现书画其实是相通的,干脆学画画好了。就这样,已经20多岁的张晓东决定拿起画笔,学习画画。
在他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画有龟、蝉、麻雀、鸠等20多种动物的《珍禽图》。他向笔者介绍,此作品是他父亲临摹黄筌的《珍禽图》而作,后来成了他练习工笔画的范本。
说话间,他还从旁边的柜子中取出几张父亲画的工笔花鸟图。“其中有几张画还是我父亲当学生时交的作业呢,这些都是我的范本。”张晓东指着一张画有苋菜的工笔画说。
在“万年蓝”宣纸上作画
一开始,张晓东学的是山水画,有时候也会临摹张大千的山水泼墨作品,2009年才开始接触工笔画。
平日里,他看到朋友们都喜欢在“万年蓝”宣纸上写字。他想,要是在“万年蓝”上作画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实践后,他发现,要想在“万年蓝”宣纸上作画绝非易事。一是画上去的颜色容易变色,二是在深色的宣纸上作画,内容不好表现。但张晓东不停练习,最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蓝彩工笔画法。
香炉、古琴、荷花都是张晓东画中的常见之物,他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因荷花是高洁高尚的象征,张晓东借画荷表达自己的节操。
其中,他的蓝彩工笔画“禅茶一味”入展四川省当代工笔画名家邀请展;“伯牙遗韵”荣获“和·美——首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优秀奖。
在创作过程中,张晓东把西画的手法融入到中国工笔画中,使其画作既能推陈出新,又不失中国画之雅韵。特别是他的蓝彩工笔画,给人幽静、唯美的即视感,让人忍不住想去画里坐一坐。
一幅画,一首诗
早年,张晓东做过工人,当过农民,有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如今,已迈入不惑之年的他,内心愈加沉稳。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若是你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出安静、沉稳,那我的目的也达到了。”张晓东告诉笔者,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若能独守内心的一份宁静,是很难得的。
每次作画之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构思。“要心中有物,才能画中有魂。”他说,每一幅作品,他都尽量配一首自己写的小诗,一幅画,一首诗,感觉很有意思。
其中,有一幅蜻蜓立于竹叶上的作品,张晓东在旁边配了这样一句:“停一停,歇一歇,前面有朵为你盛开的莲。”他解释说,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人都急功近利,一路奔跑,却忽略了身旁的美景。殊不知,停下来,歇一歇,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晓东的朋友如此评价他的作品:“欣赏他的作品,就像在细品一首小诗,让人心旷神怡。”
新闻推荐
为让广大市民了解血站工作,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内江首届“幸福内江·甜城甜女”风采大赛组委会,将于11月10日下午2:00组织开展“甜女走进内江中心血站”活动,让甜女体验血液检测全过程,并到大洲广...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