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民巷,位于市中区益民巷社区。新中国成立前,内江老城区的生活垃圾都倾倒于此。一些捡垃圾为生的人,就在这里建起了“矮篷篷”“烂房子”,因而也曾得名“叫花巷”。
近年来,随着棚改工作的大力推进,益民巷的破旧房屋即将被改造,原来的一些老旧巷子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本报记者徐艳梅
近日,记者联系上益民巷社区书记陈秋航时,他正因为退化性膝关节炎老毛病而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陈秋航爽朗地说:“干棚改工作,要楼上楼下地跑去给居民做思想工作,膝盖不犯病才怪!”他的话语里透出“甘愿如此”的意思。
今年58岁的陈秋航,担任益民巷社区书记已有7年时间。陈秋航告诉记者,社区居民居住的房子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房屋陈旧,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厕所公用,卫生环境差。多年来,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成了他最强烈的愿望。
2013年,社区的江西巷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这是陈秋航经历的第一次棚改。他告诉记者,这一次尽管被纳入改造范围,但是最初的改造方案涉及社区居民相当少。于是,陈秋航四处奔走,并组织群众向当时有关市领导“上书请改”。后来,市里“五易规划”方案,最终将小区484户居民纳入了棚改范围。
2014年,滨江东路158号及沱中路31号等,被纳入当年的棚改范围,益民巷社区68户居民受益。模拟征收工作启动才10天,所有的居民就把合同签完了,没有一户向政府提出任何条件。
今年,益民巷社区的184户居民被纳入新建村片区棚改项目,并于7月28日正式启动模拟征收工作。这一次的棚改工作对于陈秋航来说,虽然赶不上第一次的曲折,但也没有第二次那么顺利。
由于整体规划的需要,有部分居住环境相对较好的楼栋也被纳入了棚改范围。因此,在模拟征收工作中,有个别居民表示不愿意参加棚改。以至于,离20天“最佳签约奖”奖励期限只有两天时间时,社区还有20多户被征收居民“抱团拒签”。益民巷的棚改工作推进陷入僵局。
好在陈秋航对这部分居民自有办法。“改善整个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是我的梦想,我不能因为这点阻力就停下来!”陈秋航说。于是,他开始啃起硬骨头。
“你们不愿意参加棚改,是对政策不了解,还是对我这个书记个人有意见?”协调会上,陈秋航主动与居民敞开心扉,并请这些居民的左领右舍,以及所在单位的老领导等出面给他们做思想动员。
协调会的第二天,之前表示不愿参加棚改的10多户居民纷纷主动签约。采访时,记者询问这部分居民的思想变化时,其中一户居民告诉记者:“陈书记太执着了,我拗不过他!”
8月16日这天是益民巷社区棚改项目提前签约奖的最后一天,这天,为了动员最后一户居民签约,陈秋航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11时40分。“这户居民在最后20分钟里完成了签约,意味着项目启动20天内,社区棚改居民的签约率达到了100%。”对这一结果,陈秋航颇为自豪。
但更让陈秋航有成就感的是他这三年来的棚改经历。他说:“继江西巷之后,今年棚改后,‘益民巷\’这个巷子也将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小区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这都是我当上社区书记那天就希望看到的景象。我一直认为,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
新闻推荐
1、“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的实施对象有哪些?答:“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适用于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类市场主体(含企...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