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中强 文/图
6月15日,由市农科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千乡优416”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千乡优416”具有抗病、高产、大穗、高效种子生产等优点,系该中心利用自育的“千乡”不育系配组,通过审定的第一个“千乡优”品种。
高定位:
二十余年磨一剑
“‘千乡优416’来之不易,因为它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历经20余年的艰苦努力。”市农科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蒋李何说。
1994年,蒋李何所在的科研团队开始培育不育系,他们对其定位很高:要达到集“高抗、高配合力、高效种子生产”于一体(简称“三高聚合体”不育系)的目标。
“千乡优416”由“千乡411A”和“内恢5116”配组而成,但并非简单的组合,科研人员付出了难为外人道的艰辛努力。
1997年,市农科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经过研究得到了一个高抗材料,但配合力不高、制种产量一般,和其他材料相比并不占优势。于是,他们又埋头对材料进行加工,并导入新的材料,2004年培育出抗病和高效种子生产的材料,然而配合力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这个方面仍然是短板。2006年,该中心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姊妹交”或“聚合交”,再经过10年的培育,终于育成了符合目标的不育系。
2015年,该中心育成的2个“三高聚合体”不育系“千乡411A”“千乡654A”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同时还鉴定了3个恢复系“内恢5116”、“内恢7248”、“内恢3477”。其中,“千乡654A”得到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郑家奎的高度称赞,他称赞其是非常有前景有价值的三系不育系,尤其是配合力非常强;目前已被国内近30家育种单位使用配组,配有10多个组合分别参加四川、重庆、云南及长江上游区试。
蒋李何透露,在培育“千乡优416”品种期间,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每年在内江、海南两地跑,往往在内江种完第一季后,8月份就要到海南岛播种第二季水稻,12月中旬收获后又开始播种第三季,目的是增加世代、缩短育种年限。
蒋李何说:“为了做好水稻研究,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海南那边呆的时间最长的为8个月,短的也有1个多月。高温酷暑考验还不算什么,最怕的是吹台风,有一年海南岛吹台风,8000多个杂交袋子有80%左右被打烂了,台风过后留给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担得住失败”,这是育种人的精神写照。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情系水稻,扎根水中,目标如磐石一般坚定。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15日,“千乡优416”获得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消息传来,令人振奋!
新起点:
扎根水中谋跨越
蒋李何说:“当初之所以取名“千乡”,是有缘由的——内江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千乡是指张大千的故乡,长期以来我们从事‘千乡\’系列不育系的研究,也是为了进一步向外面宣传好内江,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水稻品种种遍万村千乡。”
作为市农科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审定的第一个“千乡优”品种,“千乡优416”的特征特性备受关注,“千乡优416”的突出特点是:抗稻瘟病,1级抗性,穗瘟损失率0.2%;穗大粒多,穗平着粒数234.5粒,其实,国内水稻穗平着粒数可以达到200粒的杂交水稻品种已属罕见;制种产量高,一般每公顷产3000公斤,高产达4500公斤以上。
成绩代表过去,奋斗成就未来。
据透露,截至目前,市农科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还有3个品种在生产试验,明年有望通过审定,其中,“千乡优677”表现突出,在2014年四川省区试中比对照增产8.64%,居第一位;2014~2015年比对照平均增产7.96%,居第二位。此外,还有20个新组合在各级区试中,力争5年内再审定10个新品种。
“在培育品种、创立品牌道路上,‘千乡优416’只是一个起点。”蒋李何介绍,接下来他们还有三个目标:一是在“三高聚合体”基础上加上“优质”,即“三高一优聚合体”;二是立足四川(西南),进军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培育直播稻品种,因为直播是未来水稻种植的必然方向。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兰小婷文/图“这条路上经常有货车、私家车乱停放,有时道路堵得连过往行人都走不过去,太恼火了。”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东兴区北环路中段,经常有货车、私家车乱停乱放...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