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钦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首位。没有柴,不要说美味佳肴,就是普通的一日三餐也无法做出。
现在,人们使用电或者天然气煮饭、炒菜、烧水洗澡,燃料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幸福。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烧柴做饭,也有少数人家烧煤炭。我们家有一口柴灶,一口炭灶,只有逢年过节才启用炭灶,平时都烧柴。我们是城镇人口,家里子女多,收入少,经济相当困难,没钱买柴,只能捡柴烧。记得母亲与同院的两个大娘,一人背个大背篼,拿一个竹筢,三天两头到乡下捡柴,有时我也背一个小背篼跟着母亲去捡柴。
大炼钢铁时期,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去炼钢铁了,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家家都缺柴烧,哪有什么柴可捡!只得到刚收割了的庄稼地里,这里捞一捞,那里扒一扒。我记得捡得最多的是竹叶,但竹林一般都在房前屋后,有时要受到主人干涉,有时要遭人白眼,还得随时防备恶狗的袭击……唉!为了生计,这些都顾不上了。竹叶捞成堆后,就要装背篼,因为竹叶是松的,不易压紧,装了一层后,就得一人扶住背篼,一人站到背篼里面用双脚踩紧,再继续装,直到冒尖后,用绳子捆牢,然后背回家。捡一背柴一般要走十多里,竹叶是“毛毛柴”,不禁烧,一背竹叶烧不了几顿,完了又得去捡,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我长大些后,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放学后,领着弟弟妹妹去捡甘蔗壳。内江是甜城,甘蔗壳随处可见,用不了多久就能捡满一背篼,背回家晒干后当柴烧,甘蔗壳比竹叶好烧多了。
后来我下乡当知青,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烧柴。那是隆冬季节,生产队分给各家各户的柴草很少。村民们为了节约柴,煮红苕稀饭只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利用灶里的余火把饭煨熟。队上已没有柴草,只好把喂牛的谷草分些给我们做柴烧。七个知青下到一个生产队,我们四个男知青集体开伙,互相帮扶,困难少一些。三个女知青要单干,个人开伙。她们并排三间屋,个自屋檐下一口柴灶,每天收工回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三个人同时做饭,坐在灶前烧火,谷草没晒干,不好烧,只见浓烟不见火苗。劳作了一天,又累又饿,三人眼泪汪汪,不知是被烟熏的,还是伤心。
没过多久,就连这没晒干的谷草都没有了,怎么办?总不能啃生红苕吧?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发现冲头大堰塘里有很多水草,有了下水割草的念头。说干就干,四个男知青每人穿条短裤,赤裸上身,拿把镰刀,开始下水了。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刚下到水里,又赶紧往回爬,冰冷的水刺骨呀!可是,为了有柴烧,还得下去。歇了一会儿,我们又跳到水里,这次咬牙坚持住了。从那次起,每天收工后,不管多累多饿,我们都会到堰塘里割一会儿水草,拖到堰塘埂上晒干当柴烧,不仅我们四个男知青有柴烧了,还为三个女知青解决了烧柴的问题。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收割小春作物,有了豌豆藤、胡豆秆、菜籽秆当燃料为止。
靠捡柴做饭的年代早已过去,回首往事,无限感慨。那些经历,因为艰难而变成了珍贵的记忆。
新闻推荐
市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内江怎么发展”“内江交通怎么发展”大讨论活动
近日,市交通运输系统围绕“内江怎么发展”、“内江交通怎么发展”展开了大讨论活动,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大讨论活动就内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阶段性特征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