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内棉二期二批次棚改项目现场,这里已经人去楼空。随着2015年内江棚户区改造的启动,昔日的一栋栋筒子楼已经夷为平地,崭新的建筑即将拔地而起。
棚改居民刘捷的家曾在这里。她在这里出生、长大、工作、结婚、生子,筒子楼给她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
随着时代的变化,筒子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刘捷们”纷纷搬离。
为了留住筒子楼的难忘记忆,从2014年起,刘捷开始用一张张手机照片,记录筒子楼的生活,这些照片已有上千张——
◇本报记者段春秀
用镜头记录筒子楼生活
上世纪50年代左右,和许多城市一样,内江很多工厂、企业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兴建起了宿舍楼:一条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走廊上镶嵌着次第排开的房门,状如筒子故而得名“筒子楼”。
这些筒子楼里,厕所、厨房大都是公用的,面积大小不一,大的50多平方米,小的仅10来平方米。
48岁的刘捷曾是内江棉纺厂的一名女工,分到了一间10来平方米的宿舍,在那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从厂里下岗后,刘捷喜欢上摄影,平时没事喜欢用单反相机到处拍照,有时是风光,有时是人物,拍了之后分享给朋友,请朋友点评。
“拍风光、人物的摄影人很多,既然你对筒子楼那么有感情,为何不专注拍筒子楼呢?”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从2014年起,她开始把镜头对准筒子楼。
随手一拍,都是筒子楼故事
“你看,这一排排的房子,每个狭小的格子就代表一个家,大家平时会互相串门,感情好着呢!”刘捷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红砖楼的照片,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筒子楼的趣事——
由于筒子楼的厕所、厨房、洗澡间是共用的,一遇到高峰期,大家还要排队,为了节约洗澡排队时间,有的家庭夫妻一起洗,姐妹一起洗。刘捷拍下了筒子楼厨房的照片,记录大家洗澡、做饭的艰难。
因为面积小,家里摆不下沙发,客人来了只能一排排坐在床上;厨房不够用,下雨天居民只能撑着伞在外面炒菜;厕所不够用,居民从房间一手端出尿盥,一手端一盆清水……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都被刘捷用照片记录下来。
“都是随手拍。”有时上厕所,看见门外两只“恩爱”的鸡,刘捷也会随手按下快门;看见衣服晾成一道风景,她也会快速“咔嚓”一张;看见房屋被拆迁了,她也会用心拍摄记录,并配上几句话:“老房子拆了,居民的‘福\’到了!”
老邻居的情谊,在新房继续延续
有人在筒子楼结婚生子,有人在那里欢度童年时光,那些时光成了许多居民难忘的回忆。
“筒子楼的生活虽然简单快乐,但毕竟条件艰苦,大家虽然舍不得,但也盼着早日改造。”2015年10月,刘捷所居住的区域实施棚户区改造后,她便从筒子楼搬出去,租住在东兴区太白路一幢现代化高楼里,开起了家庭茶馆,筒子楼的老邻居还不时打电话关心她,去她那里喝茶聊天。
“虽然老房子不在了,但老邻居的情谊还在!”刘捷说,关于筒子楼的照片,她会一直保存作纪念。
前不久,内江日报社新媒体“大内摄哥”微信公众号还向她“约稿”,准备适时在公众号刊登她的筒子楼照片。她说:“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照片,能够看到更加真实的筒子楼生活!” (本文图片由刘捷提供)
新闻推荐
◆吸烟可以导致哪些恶性肿瘤烟草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的致癌物,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口腔和鼻咽部恶性肿瘤、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和宫颈癌,而戒烟可以明显降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