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江城区出发,沿着内吴(内江到吴家)路行驶10余公里,有一个小地名叫王家庙的地方。这里,有一家30多年的老店——“瓦块鱼”。
由于味道鲜美,货真价实,“瓦块鱼”已经成为内吴路上的一家响当当的“农家乐”。
◇本报记者 曾利军 文/图
1
子承父业 兄弟二人让“瓦块鱼”远近闻名
“瓦块鱼”的老板是名叫陈明和陈天友的两兄弟。
10月28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瓦块鱼”时,餐馆内还有一桌客人正在就餐。厨房里,陈氏兄弟和职工刚打扫完卫生准备吃中午饭。
“做餐饮就是这样,现在才忙完。”身着厨师服的陈天友告诉记者,看到客人吃得高兴,自己觉得错过了饭点也没什么。
说起“瓦块鱼”的由来,陈天友说,是他的父亲陈千万(已于1997年去世)创立的。一开始,陈千万只是在公路边摆摊卖油炸粑、豌豆粑、素面。因为交通方便,所以生意一直不错。而他自己平时在家就喜欢下厨,经常变着花样做菜给家里人吃,因此陈明和陈天友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做菜。
1984年,陈千万在原来的摊位处搭了个棚子,开始卖家常菜。陈明和陈天友便从那时开始帮父亲打下手,也为后来创立“瓦块鱼”埋下伏笔。
而之所以取名为“瓦块鱼”,是因为鱼片很大,看起来像房屋上的瓦,客人通过鱼片的形状就能够很快把菜名记住并传播出去。
如今,每天到“瓦块鱼”就餐的客人越来越多。“有时候根本忙不过来,我正准备扩大店面。”陈天友带着记者来到“瓦块鱼”背后的一块空地处说道,目前,他正准备将后面的那块空地充分利用起来,再修建几个包间和喝茶的地方。
2
每天坚持亲自去采购 只为让顾客吃到最美佳肴
多年来,“瓦块鱼”的生意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而取得这样的成绩,陈天友说:“餐饮做的就是味道和服务。而只有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品。”
为了给顾客做出最好的佳肴,陈天友非常看重原材料的采购环节。“每天早晨都是我亲自去周边乡镇购买最新鲜且没有喂饲料的鱼。”陈天友说,顾客在他餐馆吃的每一道菜,哪怕是用于调味的姜蒜,都是他亲自去采购回来的。
同时,陈天友说,为了让顾客吃到放心菜,顾客可以亲自看着他择菜、杀鱼。
3
拾金不昧是常事 做生意和做人一样,都要讲诚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今年7月一天的中午,一位姓刘的客人吃了饭后,将自己的挎包遗忘在了店内。然而,当陈天友等人发现时,客人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
“他当时很着急,打电话说自己快要上火车了。”随后,陈天友接到了客人的电话后,立即开车将挎包送到了内江火车站。
“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店里发生过很多。”陈天友的妻子肖明芳接过话茬说道,2015年的一天晚上,店子有一桌客人离开时,将一个装有3万多元现金的钱包遗忘在了店内。
“我打电话给他,他才知道自己的钱包没有带走。当晚他开车前来领了回去。”由于失主经常到店里来吃饭,大家都比较熟悉,发现钱包后,肖明芳立即打电话给那位客人。
陈天友说,30多年来,店内捡到顾客的东西不计其数,但捡到后不管什么东西,他都第一时间归还给顾客。也正是因为多年来,陈氏兄弟秉承诚信做人,诚信经商的宗旨,让“瓦块鱼”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农家乐”,并获得许多的荣誉。
新闻推荐
(记者钟雨君)东兴区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币安置的要求,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多形式对棚户区居民进行安置,受到了棚户区居民的欢迎。全区通过银行贷款、专项补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棚改安置资金,成功争取国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