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小玲
10月10日,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委员们围绕“深入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同心建设幸福美丽内江”主题进行联组讨论。
当天下午,运亨酒店阳光厅讨论会现场气氛热烈。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就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踊跃发言。
力促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当前,内江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民革内江市委主委柳慧认为,工业项目是内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在经济转型期,项目即是“未来希望”。
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金融机构帮扶力度减弱、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下滑等内江工业项目不足的原因后,柳慧建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主动置身“一带一轴一区”发展格局,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九三学社内江市委主委段辉国说,中国共产党内江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做强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崇尚实干家、争当创业者的浓厚氛围。
如何提升工业企业内生动能,帮助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结合内江企业发展实际,段辉国建议:强化宣传督察,积极落实惠企政策;做大财政专项资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对外合作,推进项目落地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内江来说,民盟内江市委副主委张建新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是技术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建新重点就“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撑”提出建议:积极搭建内江市中小型科技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加大担保机构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力度,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力促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
老龄化脚步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缺乏、养老产业发展滞后……这是无党派人士代表商姝璟对内江健康养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商姝璟建议:结合内江的交通区位优势,把健康养老产业与内江市提出的“产业兴市”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统筹卫生和养老资源,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型、康复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当前,内江市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农工党内江市委主委张永建议:加强平台建设,加强体制改革,积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通过多种优惠渠道快速发展内江市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内江市传统工业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新的支撑点,进而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建成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内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何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助推当地旅游发展?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
民进内江市委副主委秦琴认为,必须科学规划文旅项目,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以利用促进文物的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9.5万贫困人口脱贫、301个贫困村“摘帽”,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民建内江市委主委徐进才认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脱贫攻坚工作更有效推进。
在分析具体存在的问题后,徐进才建议:完善多方参与的贫困识别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农力度,优化产业化扶持流程。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倡导正能量;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强烈愿望。
“目前,内江市已发动76家民营企业与77个贫困村建立了对接帮扶关系,签订帮扶协议77份,落实产业扶贫项目8个,企业为贫困村基础设施捐资、垫资1200万元,捐赠扶贫折合为30多万元,吸纳贫困村困难群众近500人就业,对近600名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这是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刘国春在讨论会上提出的一组数据。
刘国春认为,“万企帮万村”是工商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非公经济人士和商会会员是参与扶贫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议将非公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纳入内江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推动非公企业扩大就业扶贫;引导非公企业在经合组织、商会建设中发挥好带头作用,按照“行业相对、成熟建会”的要求,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周勇:成渝高铁建成通车后,带来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内江人在周末、假期到成渝两地旅游、消费,却少有大城市的人到内江旅游。要吸引外地人到内江来,首先必须解决“到内江看什么、到内江游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