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弋
认识小芳或是一种缘分。十多年前,一位电大同学带着他的侄女来我办公室,说是就诗歌创作给予指导。我面前的小芳约莫岁,身段姣好、文雅、靓丽,带着几分谦虚和拘束。待读了她带来的诗歌与散文稿件,这位秀外慧中的年轻女子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几份稿件都涉及学校生活的题材,虽尚嫌单薄,但灵动、形象,显示出一名文学爱好者良好的潜质。
再一闲聊,才知我与她的住所相隔不远。这种邻居关系,为我们共同探讨诗歌散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作为教师的小芳,勤奋好学。对于我提供的一些诗歌书籍,乃至所传授的一些诗歌散文创作理论,都挤出时间认真研读,悉心领会。她积极融入内江文坛,通过与内江诗人们的交流探讨,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提升了写作技巧,其诗歌散文创作日趋成熟,不少作品在内江的报刊上陆续发表,一些作品还在省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无疑,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作者引起了内江文坛的广泛关注。很快,小芳便成为了内江市作家协会的一员。
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乃至对学生的爱,使热爱诗歌散文写作的小芳,无不充溢在她多产而感人的累累作品中。我曾浏览小芳的QQ空间,感佩于她几乎每天一诗文的勤勉,感动于她作品中的真情、灵性与灼见。或许,因是大学文科出身,小芳的诗歌散文作品充满了知性和智性。其散文作品,或优雅缱绻,或深沉凝重,显示出对不同题材的颖悟和驾驭。而诗歌作品,则题材多样,多角度、多侧面地诗意化地抒写出自我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诗集《长成一根芦苇》,是她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汇总。她虽置身于紧张的教学任务和琐碎的日常生活,却又脱俗而优雅地超然其外,悠游于独立的精神空间。在日常生活与心灵情趣的关照、提纯中,以诗歌的形式,建构起自我的形象美学,在词语与事物、生活之间,形成自然和谐、诗情盎然的心灵共振。
或许,出于对二者的偏爱,小芳很好地将诗歌创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诗集中的前两部分,就充分地体现出她这种特点。对学生,她是用心在爱、用心在教、用心在疼。她用诗歌记载和描摹这些可爱的学生,如“被诗意击中 注定 /与古典结缘飘逸的文思 / 接近了白云、蓝天”(《 吴婷》)、“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 / 明白抬头是一种超越”(《 袁茜茹》)、“一头短发拒绝了/ 青春的浮华 / 笃笃的信念/ 扬起前进的白帆 /千山万水 都只是你 / 精彩的背景”(《 尤春》),通过贴切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各自的青春蓬勃的形象特点,跃然在诗中。我们读出她对学生的一片真情,其间,贯注着她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人生教诲,并寄寓着一种祝愿和期冀。
著名诗人于坚曾说过,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招魂。我想,这儿的招魂,既是对心灵迷失的寻觅和呼唤,更是一种对精神远方的探寻与求索。小芳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文本,在对人类厚重文化记忆的穿越中匠心独运,对一些涉及人文历史的篇章作出诗意的解读。或在规范的讲解之外做开掘和引申,或在史事的咏叹中融入现实的对照和人生的思考,其间都彰显出对精神之“魂”的呼唤与求索。如在《叹荆轲——读<荆轲刺秦王>》中,诗人赞道:“英勇 侠义无畏刚直 /在粗壮的信念枝头 / 这些沉甸甸的果实 / 疗养着一个民族曾有的 /贫血”,以历史人物的侠义壮举引发出对一种民族精神的呼唤;在《殇——读屈原<离骚>》中,她沉痛地写到:“进步终要以生命来雕刻/ 先生就请让我用泣血的诗 /点一盏长明灯只为照亮你/ 旷世屹立的背影!”以“泣血的诗”,表达祭奠爱国诗人的情怀;在《永远的宴会——读司马迁<鸿门宴>》中,她发出对悲剧英雄的嗟叹:“我愿意相信你是用悲剧 / 将灵魂撕开一道伤口 / 让它痛着让很多眼泪 / 净化为一朵云”,并暗寓历史一再演绎而至现实不绝的社会人生的欺诈和凶险:“就像那场宴会/永远不落下帷幕”。
此外,或在浓烈而深沉的秋色中抒写人与故乡相依恋、与自然相融合的意趣:“现在秋住进我的心里来 / 故乡住进我的心里来/我是一粒饱满的种子 / 行走在大地”。( 《故乡住在秋里——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或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悟到吸取知识的重要: “回到原初回到动物 / 我们需要足够的食物/才能喂养身体里的 / 那些果实”( 《果实——读荀子<劝学>》);或在一场雷雨中,深思民族与个人的命运:“这是一场天刑/ 我终于读懂/ 那铺天盖地的雨水 / 将命运分流”( 《天刑——读曹禺<雷雨>》)。总之,在关乎山川景物、史事传说、乡情爱情等题材各异的众多名篇著作中,诗人在熟稔掌读的基础上,都作出了贴切、精到、甚而开创性的诗性解读。
诗歌是人类知识和个人经验的结晶,是与心灵的对话,与生命的对话。在诗集中的第三部分,则集中展示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她以女性的敏感和直觉,从心灵化的情绪与视角,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捕捉具有超然性、永恒性色彩的诗情元素,如,在《姐姐》一诗中,诗人写道:“后院的茶花开了吧 /要不要叫醒妈妈/ 姐姐你要记得提醒 /村口张望的那束麦穗 /就是我”,朴素、自然的含蕴着感人的亲情与乡情;“你是一片陌生的云 / 收集了我一生的寒冷 / 一场雨注定要来 / 就允许它下到我的来生”(《 一片陌生的云》),一片云,引发出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感喟;面对放在屋角发芽的土豆虽有毒却“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根脉”的“这生命的艺术品”,诗人从生存的最根基着眼,作出“把这土豆种进诗歌 /就会褪除毒素 /填饱那些未来的饥饿”的评判(《两只土豆》)。她或面对屋顶生长的小草,吸取其虽弱小却顽强的生命之力;或对冷峻的石头等自然景物作出生命的解读;或对流逝的时间、心灵的孤独、不测的命运发出特有的感喟和感悟,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对母爱、情爱、人性、自然等进行凝视和思考的众多诗篇,充满生命的热度和内心的颤栗,诗人将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感的直觉,种植于斑斓而流动的诗歌意象中,力求纯粹和唯美。诗人在对自然和生命悉心倾听,并对自我生命情感作出诗意的呈现与歌唱。从中,我们在被诗情温暖的同时,读出诗人的悲悯情怀、人生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拷问和追索。
总体而言,小芳的诗歌,自然、灵动,虚实相嵌,简洁内蕴,具有较好的语言张力和精神张力。这些诗歌,诗人往往视角独特,善于突破对事物表层的描抹,内趋性地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自我的心灵,并洋溢着一种生动的韵味,从而提供给读者较醇厚而新颖的审美享受。当然,一些诗歌还开掘不深,尚嫌粗略和浮浅。这,有待作者今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无疑,与诗歌深度结缘的小芳,在词语的照耀和温暖下,怎样保持着内心的无限柔软和温情,在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剔除世俗的遮蔽,寻求人生境界的澄明,从而活出一种纯粹,更活出诗情内蕴的女人的美丽。就这点而言, 小芳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伍雪梅)“我们来自乡镇,我们心向大舞台。”对于镇西惜缘健身队而言,舞蹈不分地域身份,只要拥有一颗热爱它的心就能“闯天涯”。记者了解到,在这支队伍中,队员的年龄差距较大,最大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