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工作(以下简称“量服”),是2011年省残联对残疾人工作提出的科学方法和要求,更是惠及数万残疾人的一项民心工程。2016年以来,市中区残联深刻把握残疾人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不断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量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服务。
◇曹德强张玉民
本报记者 李乐 文/图
入户调研
为“量服”提供准确信息
家庭住址在哪里?住房情况如何?是否就业?有没有参加医保和养老保险?家庭收入情况怎么样?有哪些需求?……
残疾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开展“量服”工作的先决条件。
根据“量服”要求,市中区每个镇(街道)、村(社区)的残疾人工作者,每年至少到辖区每户残疾人家庭入户调研一次,并全面、客观、准确了解、录入每个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和需求信息。
截至2016年底,全区300多名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深入1.68万名残疾人家中走访,掌握残疾人基本信息336000项,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量服”平台,这样不仅能使各级残联都能准确、全面、动态掌握每名残疾人的情况,同时,也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各级残联组织与每名残疾人之间的便捷、密切联系,让广大残疾人在关键时候能“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残联组织,为“量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人一策”
个性化服务惠及广大残疾人
邓显明是市中区牌楼街道临江社区的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该社区残疾人专干邓玉柱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结合相关政策,立即为邓显明制定了“量服”方案:一是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每月410元,并报市中区民政低保中心争取政策调标;二是利用相关政策为其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每月领取居保费75元;三是协助申请廉租房及后续工作,让邓显明有自己的住所;四是区残联提供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月50元;五是为邓显明申报残疾人辅具适配,一辆轮椅,以解决其“出行难、负担重”的问题……
截至2016年底,市中区已为16500名残疾人制定并落实16500项次的“一人一策”服务。
“一人一策”的实施,还推动了残疾人普惠政策的落实。据悉,目前全区持证残疾人的医保参保率超过99%,养老保险购买率达到95%。
“三大监督”
确保“量服”工作落实到位
2016年的“量服”平台进一步强化了残疾人直接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三大监督”模式。
其中,残疾人直接监督就是让残疾人通过手持终端对“量服”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测评,从而更加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直接监督的主体作用。
通过不断强化“三大监督”,有效促进“量服”方案的落实到位——
每名残疾人都要对得到的服务进行评价并签字确认接受群众直接监督;
把每名残疾人的评价输入“量服”平台,建立了全民监督基础上的网络监督机制;
以村(社区)为单位,实行 “三公开一公示”,使服务更加公平、公正,实现了社会监督;由于每个镇、村服务残疾人的情况实时“晒”在网上,便于各级组织随时监督;
据悉,2016年,市中区“量服”工作在群众监督的基础上,各级组织和残疾人专门协会通过网上抽查、现场督查了13121户残疾人的服务情况,累计督查18074人次,残疾人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全心服务
推进“智慧量服”和“开放量服”
自“量服”工作开展以来,市中区200余名残疾人工作者始终坚持把开展“量服”工作作为最大动力和最大政绩,通过数年的 “量服”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4年,市中区“量服”工作获得全省二十四名、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年、2016年市中区连续两年获得内江市“量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7年,市中区将深入推进“智慧量服”和全面实施“开放量服”,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配发手持终端200多台,每名残疾人工作者将使用手持终端开展“量服”工作。
同时,把工作平台和数据采集平台进一步延伸到全区所有的村(社区),为解决残疾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技术保障;使用现场拍照传输、被服务残疾人手机采集验证码等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的现场督查,保证残疾人个性化服务工作真正到户到人;提高数据传输和管理效率,确保数据安全;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绿色办公;残疾人可通过量服平台和手机APP,了解自己的“量服”信息,在线提交服务申请,直接反映自己的需求,从而促进“量服”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让广大残疾人享受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李静)从4月下旬到5月下旬,内江市以多种形式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全民读书月”活动由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以“一封家书”为主题...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