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祥
乐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同样,乐山的茶叶历史也非常悠久。
笔者在编纂《犍为郡记》(天地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时候注意到这样的历史事实:西南(或者缩小到巴蜀)是有史籍记载饮茶最早的地区。清朝的顾炎武曾经总结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是他对中国茶史的追述。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中,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南安县即今乐山市一带,大致是战国秦置(李冰治水有遗迹如离堆等),最早属蜀郡,在二汉属“西南夷第一郡”犍为郡。犍为郡的郡治武阳县(治今眉山市彭山区,曾经属于乐山市),是中国第一个有记载的、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茶市,西汉犍为郡资中县人王褒在其诙谐小品文《僮约》里写道:“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文章里另外一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毫不谦虚地说,乐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饮茶习俗的地区。
到了后来,关于乐山茶的记载渐渐增多。而且人们发现它除了饮用,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如明朝的何宇度在《益部谈资·上》里称:“世又谓峨眉之味,初苦而终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二卷·果部》也载:“蜀之茶,则有……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
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乐山茶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在这里,值得今天大力打造茶旅文化的我们好好珍惜,深入挖掘。
至于诗文里关于古代乐山之茶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如唐朝的岑参在其《郡斋平望江山》里写道:“圆畦半种茶”,可见唐朝嘉州种茶之盛。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诗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些历史资源,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利用了,也更加说明了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除了本地人饮用,茶也是外贸的重要商品,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产茶、靠近雅安入藏路,而且产盐),乐山其实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另文专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九·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公元1075年)·正月》记载:“知成都府蔡延庆言邛部川蛮主苴克等愿卖马,诏(蔡)延庆优加犒设,以招来之。议者谓成都府路可市马,故委延庆领其事。后延庆又言:‘威、雅、嘉、泸、文、龙州,地接乌蛮、西羌,皆产大马,请委知州、寨主以锦彩、茶绢折买。\’从之,仍委延庆提举。”宋代嘉州是边郡,经常面临异族的入侵,所以军事行动繁多,对军马的需求量大,有养殖大马传统。因此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经成都知府蔡延庆上书,朝廷同意在嘉州、泸州等地开展“茶马互市”。
所以说,历代关于乐山茶文化的记载是很多的。遗憾的是,当今乐山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只重利用,不重挖掘,舍不得下苦功夫和笨功夫,也舍不得花钱,虽然拥有诸多亚文化资源,却没有很好的全面、系统整理,乐山茶文化的挖掘、整理也是一样,基本上是空白,即使有一些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并不深入。相形之下,同样是重要的茶基地,雅安市早就出版了《蒙山茶》等“茶文化”方面的图书,这是值得学习的。
依笔者之见,应该立刻组织一批人马,由科技、文化部门立项,搞一下乐山“茶文化”和“茶旅文化”的专题研究,对相关的史实,诗词歌赋、对联等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收集、整理,然后出版相应的图书、画册。这些工作虽然慢一点,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着眼于乐山长期的“全域旅游”、“茶旅文化”,无疑这是必须做的、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可以定名为“《乐山茶文化》研究”,纳入笔者多次呼吁的《乐山全书》(或《乐山文库》)中去。将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文学、影视、戏剧、民间文学等创作,与旅游紧密结合,必定发挥其重要的价值。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胡佳丽)7年前,放弃高薪,回到家乡资中县的王科,基本没有闲下来过。29岁的他,是资中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官。2007年,大学毕业的王科在资中县甘露镇玉皇村担任村主任助理。甘露镇被誉为“枇杷之乡...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