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英文/图
在中国新文学诞生的第一个10年里,文学社团的蜂起成为最显著的特征。1921年以后,受不同的外国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的影响,在我国形成了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开始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且创办各种文学刊物。
“浅草-沉钟社”(浅草社于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秋,浅草社成员又在北京成立沉钟社,两社为一脉相承。)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被鲁迅先生赞誉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最久的社团”。现代文学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林如稷(资中人),就是这一社团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林如稷(1902—1976),1902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七)生于资中县城三家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是前清秀才。他少年时曾就读于资州中学堂(今资中一中)附小、成都联合县立中学。其父林冰骨在中日甲午海战后有感国耻 ,愤而追求“维新”,1902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学生。1905年冬回国,历任孙中山先生临时大总统府秘书、教育部官员、同盟会四川支部负责人。
因为父亲的革命思想和经历 ,林如稷自小耳濡目染 ,很早就接触民主思想。1919年春,他随父到京,就读于正志中学,次年又考入北京高师附中,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熏陶,特别是受鲁迅小说和杂文的深刻影响,同年12月,年仅18岁的林如稷便开始用白话文写新诗和散文,创作出反映四川军阀战乱、大胆揭露社会矛盾的小说,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如小说《伊的母亲》《死后的忏悔》、诗歌《盼春》等均发表在当时的《晨报副刊》。
1921年,林如稷考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院,因为爱好文学,结实了陈翔鹤和“创造社”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及“湖畔社”的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他们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于是,林如稷想将四川籍文学青年组织起来,结成文学团体。当时,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王怡庵、李开先、马静沉、陈竹影等人,从小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浓厚的文学兴趣,而且都由于不满四川的窒闷空气而到北京、上海求学。他们有的早就彼此熟悉,林如稷与王怡庵在成都时就认识,离开四川以后仍有联系。同乡、朋友,有近似的经历,有共同的爱好,自然就有形成团体的愿望。林如稷积极奔走,他不仅在上海活动,还到北京召开有关成员的会议,因而促成了社团重要骨干之间的交往。
1922年,林如稷作为发起人,与陈翔鹤、陈炜谟、冯至、邓均吾、陈承荫、王怡庵、高世华、李开先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浅草社”。次年3月,创办了《浅草》季刊和《文艺》旬刊,林如稷与陈炜谟任主编,发表了不少小说、诗歌。其中林如稷创作的揭露黑暗势力摧残底层人民的小说《将过去》,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在该书序言里,鲁迅称赞道:“他们的季刊,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鲁迅还在《野草·一觉》文中赞扬《浅草》“多么丰饶”的创作成就。
林如稷虽不是中共党员,但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出国留学前受到过共产党员王右木、恽代英的指导。后来,他写过《我认识的第一个共产党人——王右木先烈回忆琐记》,抒发了对王右木的崇敬之情。
■本文主要参考:
《资中县志》、《资中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内江古今名人》、《独特的林如稷》(丁瑞根/文)、《中国现代文学史》(林志浩主编·上册P197)、《古往今来话资州》、《植扶浅草奏沉钟——纪念林如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张放/文)。
新闻推荐
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资中县开展《章程》、《条例》、《准则》学习宣讲
(兰为记者孙国丞)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4月上旬开始,资中县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以“党纪党规乡村行”为主题的集中...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