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资中县城状元街(远处为文庙)。
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金榜题名,这是古代人对苦读学子的良好祝愿。本期,我们来看古代四川一个状元的故事,他叫赵逵。
赵逵(1117-1158),字庄叔,号栖云,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人,宋高宗绍兴21年(1151)考中状元。《宋史·赵逵传》记载:“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赵逵因主张抗金,受到秦桧的打击,虽中状元,3年后才官拜校书郎。
秦桧死后,赵逵才得一展抱负,历官至中书舍人。赵逵工诗善文,著有30卷《栖云集》和17卷《赵逵文萃》,宋高宗赞他的文章气魄恢宏,极似苏轼,故称他为“小东坡”。他为国家选拔举荐了王十朋、阎安中、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等人,皆名重一时的方正贤良之士。赵逵仅活了41岁,《宋史》对他的评语是:“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
宋徽宗政和7年(1117),资州城北门外的一户贫寒的赵姓人家,添了一名男丁。赵家人喜出望外,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奔走相告,前去祝贺。此男丁便是后来宋高宗钦点的赵逵。
赵逵从小聪明伶俐,喜吹洞箫。幼年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他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与当时的文人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盘根问底,与大家相处也非常友好、亲近。
宋高宗赵构绍兴20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第二年,34岁的赵逵赴京赶考。在参加集英殿对策考试中,对答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宋高宗大喜,钦点他为进士第一名(状元)。
时任宰相的秦桧,对状元有别的人选,可赵逵已被宋高宗钦点为状元,秦桧想将赵逵收买在门下。赵逵婉拒了秦桧,这让秦桧很不高兴,把怒气发泄到主管科举考试的考官王曮身上,罢免了王曮的官职,只给赵逵授官左承事郎,签书于剑南东川的职务。
赵逵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干了两年。有一天,宋高宗忽然想起赵逵,便问秦桧:“有个名叫赵逵的状元,怎么从来没有见到呢?他到哪里去了?”秦桧只好据实而言。宋高宗未露声色,不久又问:“赵逵今在何处?”秦桧才不得不将赵逵调入京城,授职校书郎。
回京任职,赵逵拒绝秦桧的笼络
按当时官场潜规则,地方官员进京,必须向当朝宰相奉献晋见之礼。赵逵一介寒儒,入京城时单车匹马,在京城门口被秦桧暗中授意的征税官员拦住。
寒风潇潇中,征税官暗中打量眼前的这个人:中等个子,国字脸,两眼炯炯有神,身穿旧布衫,衣襟单薄。征税官心想:什么状元郎,就一个穷书生。征税官在赵逵的行囊里搜查到的全是书籍,腰间的布袋里也只有几两银子,哪有什么礼物去拜谒相爷呢?
赵逵回京就职后,从没有私下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恼羞成怒,但碍于宋高宗对赵逵十分器重,不敢造次,便转而想采取利诱笼络的办法,想笼络赵逵。
秦桧对赵逵说:“你的俸禄很少,能把全家人接进京来一起居住吗?”赵逵婉言回答说:“我的父母亲都已老了,不能再出远门,经受风尘之苦了。”秦桧说:“你要是缺少盘缠,我可以送100两黄金帮助你。”面对秦桧极为露骨的收买,赵逵只得假装谦卑地表示奉命遵谨。
秦桧不死心,又支使亲信找赵逵,再三转达他的“美意”。亲信委婉地暗示赵逵去秦桧府上谢恩,赵逵断然拒绝了。秦桧怒不可遏,决意把赵逵挤出京城。但还没来得及行动,秦桧就死了。
力主抗金,向皇帝积极谏言献策
南宋政权建立后,宋高宗内心深处是不打算收复故土,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的。虽无复国之君,但有复国之臣。南宋与金的百年战争中,忠臣良将舍死忘生保江山。岳飞是抗金主战派,但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当时还未中状元的赵逵得知精忠报国的岳飞被害后,泪洒衣襟,发誓挑灯夜读,报效国家,埋下了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的种子。
赵逵中状元后,忧国忧民,极力主张抗金的正义斗争,然而一直受到秦桧的挤兑和打击报复。赵逵虽然仕途不达,但他积极地向宋高宗谏言献策,袒露自己报效国家的思想和主张。
《宋史》载,赵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
这句的意思是,赵逵对宋高宗说:“进谏的途径很久不通了,请您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构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宋高宗愉快地接受了赵逵的意见。
秦桧死后,宋高宗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礼部代理员外郎。
天子门生,不附权贵又刚正不阿
宋高宗去景灵宫,秘书省里随宰相觐见宋高宗的,只有赵逵一人。宋高宗多次注视赵逵,命人把赵逵叫上殿,以笼络的语气对赵逵说:“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提拔的。自从你考中进士后,被等人阻拦,我很长时间都未见到你。秦桧经常向我举荐能人,却从来没有提过你,由此可知,你不攀附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是当之无愧的天子门生啊!”然后,宋高宗下诏,让赵逵担任普安郡王府的教授。
绍兴26年(1156),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答谢,宋高宗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愿归附顺从他的,只有你一人啊!”
“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但所有用来侍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不敢有所缺失。”赵逵说,“如果我接受陛下的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而奔走在权贵门下的话,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来违背陛下的美意。”
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核品评,革除历年考试的弊端,王十朋、阎安中等著名文人在他的“尽公考阅”下中第。
后来,赵逵兼任给事中(跟随皇帝身边,解答皇帝的问题,讨论政事,天天都要上朝见皇帝的职务)。不久后,升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有关诏令的官职)。
考中进士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并加知制诰官衔,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这是南宋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宋高宗曾说:“赵逵正直淳朴,可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我之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举荐贤达,宋高宗称他“小东坡”
赵逵曾奉宋高宗诏令,推荐贤能志士。此前,赵逵曾经推荐了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等四川名士,后来又推荐了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等人。
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心中不服气,把这件事禀告给宋高宗。宋高宗说:“四川道路遥远,四川有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致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
后来,赵逵以疾病缠身为由请求任朝外官职,宋高宗让御医王继先为他治病。可惜,赵逵病情太重,已无法救治。赵逵逝世时,才41岁。
宋高宗因赵逵早逝而不断流泪叹息,深深地感到遗憾。《宋史》对赵逵的评语是:“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只是赵逵,但宋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文章朴实,气魄恢宏极似苏东坡,故而称他为“小东坡”。
赵逵曾经谈到自己说:“司马光不逾越礼义去接近女色,不接受不合道义的财物。虽然我的品行不值得称道,但很想能敬佩仿效司马光的为人。”
赵逵工诗善文,著有30卷《栖云集》和17卷《赵逵文萃》。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胡佳丽)27年坚守乡镇岗位,履行组工干部的职责,他是李享雷,资中县委派驻铁佛镇组织员。他常说:“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管干部的,应吃苦在先;尽管病痛折磨身体,但工作却可以充实精神。”2001年11月...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