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玲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档案是一份份“高冷”的卷宗,里面是单调枯燥的记录。它们一般被密封起来,不会轻易示人,有点神秘,有点严肃,有点不可亲近。总之,它们看上去似乎没有趣,也很难打动人。
但是,《内江日报·长江周刊》有一批爱好内江文史的作者,他们却对枯燥的档案甘之如饴,不辞辛劳地考证各种文献,挖掘出有意思的东西。笔者细读他们投寄的稿件,也咂摸出档案中一些动人的味道——档案记录初看确实有些“干巴巴”的,但如果细细品味,再寻找另外的资料补充、佐证,一段过往就会像图画填色,渐渐变得丰满,很多有趣的细节、闪光的品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次浮现。
今天,本报刊登的《82年前,资中审判波斯国小偷》一文,源于民国时期的一份司法档案。那份档案页面泛黄,内容是严肃枯燥的审判书,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三位作者以此为开端,仔细挖掘案情经过,又查阅《资中县志》资料,补充那起案件的背景,让一段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一个个有趣的细节,从严肃的档案中跳跃出来——民国时,资中县城西街有一家山货铺,铺里陈列着纸烟、火腿罐头等商品;城里有一家钱铺,店招上书“协懋亨”,可以兑换兑粮券;两个西装革履的外国人,手持兑粮券进入钱铺,一唱一和实施行窃;在县衙门庄严的公堂上,“毛司法官”不卑不亢地和那两个外国小偷过招……一个个细节组成生动的画面,犹如一部老电影徐徐上映,让观众渐渐“入戏”,进入一段迷人的旧时光。
除了有趣,这份档案中还有一种闪光的精神品质。在当时国力衰弱、外强入侵的背景下,面对外国人的横行霸道,有的官员害怕惹麻烦,宁愿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但档案中的“毛司法官”坚持原则、依法办案,一丝不苟地呈现案件的真相。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国人财产,这是司法人员神圣的职责。先辈身上无畏的气魄、刚正的品质,是档案中闪光的部分,不仅在当时,即便是今天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江有两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她经历过很多风雨,孕育了很多神奇,有很多有趣的、闪光的细节沉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想把这些细节打捞起来看一看,最真实可靠的来源就是记录并保存这座城市岁月痕迹的档案。
触摸一座城市的档案,就是触摸她千百年跳动的脉搏,触摸她积淀的厚度和传承的温度。我们在这样的触摸之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这座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徜徉在浩瀚的档案里,打捞那些有光亮的部分,并将它们展示给后人看一看,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也有益的事。
新闻推荐
(张诗诗)资中县公民镇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和教育力度,建立遏制腐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建立镇纪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全镇基层...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