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朝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水产畜牧兽医系统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渔牧业特色产品,不断提升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科技进步和对外合作步伐,开拓国内外市场,极大地推动了水产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全区水产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广西农业首个超千亿元的大产业,实现历史新跨越。
经济总量快速增加
支柱地位日益凸显
据统计,200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350.7万吨、水产品产量250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35.25倍和143倍;禽蛋产量113.7万吨、牛奶产量113.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6.9倍和33.7倍。全年出栏生猪2935万头、家禽6.97亿羽、肉牛133.7万头, 肉羊190.9万只,分别是1978年的4.5倍、16.6倍、18倍和10.1倍。广西肉类总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8位,迈入了全国水产畜牧生产大省行列。今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和家禽出栏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5.01%、4.9%、6.16%和6.59%。
2008年全区水产畜牧业产值达到1078.63亿元,占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5.1%,是1978年的169.7倍。农民从事水产畜牧业获得的人均现金收入1107.9元,占第一产业现金人均收入的46.54%。生猪产值509.66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21%,成为农业第一支柱产业。
产业区域初步形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我区具有区域特色和地方优势的水产畜牧基地逐步壮大,基本形成了桂东南和桂东瘦肉型猪和三黄鸡产业带,桂西和桂中草食动物养殖带、桂东肉兔养殖区、中心城市奶牛养殖区,沿海高效渔业和水禽产业带,以南宁、北海为中心的罗非鱼养殖带,以桂林市禾花鲤等特色渔业养殖场带,以贵港为中心的黄沙鳖等名贵龟鳖养殖区,以河池、百色为代表的水库网箱高产高效养殖区等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中区。
2008年,全区以龟鳖为主的特色水产品产量3.19万吨,产值16.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9.99%。罗非鱼、对虾、海水贝类产量分别为16.47万吨、13.82万吨、59.86万吨。我区罗非鱼的养殖量和出口量双双稳坐全国第三。
近年,朗德鹅、肉兔、奶水牛、山羊等草食畜禽特色产业,也以其稳定的市场和较高的回报率在广西养殖业中异军突起。全区朗德鹅种鹅存栏量和水牛存栏量均居全国之首。水牛存栏量和鹅肥肝产量均在全国占1/5强。
产业化发展迅速
规模化成效显著
截至2008年,全区水产畜牧业龙头企业52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行业级重点龙头企业161家。到2009年上半年,水产畜牧亿元龙头企业达到了50家,其中超20亿元的有2家、超过10亿元的有5家。
龙头企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目前全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8.3万户走上养殖致富大道,强势拉动了全区水产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2008年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出栏数分别占全区出栏总数的60%和75%;大水面网箱养殖产量占全区淡水养殖总量的50%。
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立
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全区兽医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分别建立了兽医行政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个乡镇设立了水产畜牧兽医站。我区还制定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物资储备制度,并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伍。
目前,全区已消灭的牛瘟、牛肺疫、耕牛血吸虫病等,连年监测结果表明,灭病成果得到有效巩固。2004年,成功扑灭了在隆安县丁当镇发生的我国首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我区连续几年保持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我区通过不断探索国际边境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完善疫情监测手段,有效地阻击了毗邻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并及时遏制了狂犬病、炭疽、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病向人间蔓延的势头;猪瘟、鸡新城疫等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也取得长足进展,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标准养殖进一步推进
无公害产品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区水产畜牧生产从保障供给迈向了安全供给,养殖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生态健康型转变。
目前,全区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800家,认证全国统一标志无公害产品536个。全区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43%。到2008年,全区水产畜牧产品有4个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60个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37个获“广西优质产品”称号。
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区水产畜牧产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了品牌战略的实施。目前,零排放无污染生态养殖正在全区全面推进,博白县已建立发酵床养猪示范场76个,养殖面积15000平方米。
科技创新扎实推进
科研成绩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全区水产畜牧业共获得科技成果784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获广西科学大会奖1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2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364项。
我区的水牛胚胎生物工程、体细胞克隆等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继1993年培育出国内第一头“试管”杂交水牛犊之后,我区先后创造了7项闻名遐迩的“世界首例”。水产名优品种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也是日益成熟,直接推动了我区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桂牧1号杂交象草、禽巴氏杆菌B26—T1200弱毒苗、牛人工授精技术等科研成果被区内外广泛应用。
全区水产畜牧兽医系统以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提高水产畜牧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进程,全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促进全区水产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饲料工业健康发展
草业优势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广西饲料工业化生产已具雏形。至2008年,全区饲料企业达313家,全年产量492.9万吨,产值140.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6%、30.95%。饲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推进养殖业发展。
目前,广西有草地面积869万公顷,是全区耕地面积的2.5倍,林地面积的1.2倍。2008年全区落实草原承包面积52.22万公顷;禁牧休牧轮牧面积35.2万公顷;累计草原围栏面积2.89万公顷;种草保留面积15.74万公顷。同时开展了12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建设。共建设人工草地251.80公顷,围栏封育草地51.10公顷,林果草套种160公顷。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业伴随着新中国繁荣富强的步伐,走过了60年辉煌的历程。水产畜牧业已成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支柱产业。全区水产畜牧兽医系统广大干部将进一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力争实现全区水产畜牧业养殖、加工、服务业总产值“双千亿”目标。计划到2020年,广西将基本形成现代水产畜牧业产业体系,迈入全国水产畜牧业强省的行列。
新闻推荐
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108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工程总投资约260亿元,首台机组预计于2015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广西提供1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