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传林 文/图
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始终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在集中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昔日,春节刚过,太湖就涌起一股“打工潮”,男女老少背起行李去南方或一二线城市打工挣钱;今朝,很多人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或返乡创业,演奏了一首首由传统“打工”向自主“创业”转型的变奏曲。
创业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能自主创业,由候鸟型向还巢型转变,改变传统“打工”向自主“创业”转变。张国平是我县新仓镇塔山村人,从2001年起一直在浙江义乌打工,去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国平毅然回到了太湖,投资1600多万元,在新仓镇创业园创办了维思格服饰有限公司。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今年初,维思格服饰正式投产,公司生产的的旗袍主要销往阿拉伯,现在每月的产值可达到300万元人民币,今年预计可创产值500万美元。现在,当地有100多农民在公司就业,而且许多都是从外地打工回乡的农民。
近年来,像张国平这样回乡创业的农民有3000多人,创办经济实体2141个,目前已经形成了服装、米业、门业、电子、食品加工等十大产业。每年要创造几千万元的财富,此外,还有15000农民在这些企业打工,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大石乡卓铺村青年蔡义旺夫妇多年在外跑客运,早就琢磨着回乡创业。经过走访老乡和市场调查,他发现本村有很多人都是在浙江慈溪一些生产火机的企业做工,有近200人成了火机产业工人。其中的女工都迫切希望回到家门口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同时挣点“油盐钱”。于是,蔡义旺邀请在慈溪一家火机厂搞管理的表弟阮林开回乡合办火机生产厂。他们筹资130万元,创办起“鑫旺火机有限公司”。听说家乡创办了火机生产厂,当初结伴出门到慈溪打工的姐妹们喜上眉梢,结伴回乡到蔡义旺的公司上班。现在公司已经形成了从注塑、装棉、充气、调火、组装到火机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火机达到一亿只。
蔡义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现在整个公司有三个厂,一条龙流水生产线,生产就是从塑料颗粒做起,整个厂员工就有360多人,一年的产值3000万元左右,基本上形成了规模生产。
就业
为解决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我县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根据这一意见,我县采取了相应措施,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我县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设创业载体,也就是建设县、镇农民工创业园;第二个是培训创业主体,今年以来开办了十多个创业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返乡创业和本地创业的农民工,第三是落实创业扶持相关政策,给回乡创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率,首先要教会他们到打工潮、创业潮中“游泳”的本领。近年来,就业服务机构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参与,社会支持”抓培训促就业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转移就业培训资金6000多万元,改善培训条件,构建转移培训长效机制,在全县建立15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建立了就业基地,与联想、华硕、奇瑞等十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办学。
通过“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多种形式,全县累计开展1500期针对性培训,培训产业工人4.5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即时就业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率,有5000多名农民工成为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想创业的农民工进行“洗脑”培训,通过乡镇平台组织开办了30期SYB创业培训班,为想创业的农民工理清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开发创业潜能。
近年来,我县投入2000多万元,在新仓、小池、大石等乡镇建立了五个农民工创业园,两个再就业园,一个民营经济创业园,两条再就业街,形成了大石米业、小池门业、寺前花卉根雕、新仓服装纺织等特色产业园区。入园企业享受财政贴息、社保补贴、农民工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筹资不足的,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近年来,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0多万元。
有创业气候的百里镇松泉村,今年就有200多村民实现了就业。该村村民王文星年初在村里创办了电子装配厂,主要生产电脑、手机、开关电子成品货。现有员工80人,机组30台。手工装配、冲床卯合、捡验等工种大部分工人是村里的留守妇女,通过厂里的培训上岗就业。
在采访中,青年妇女朱玫瑰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在家门口做事,一年两万多块钱收入不成问题,我不仅赚了一些钱,在家里还能带小孩和照顾老人,心里再也不用过着感情上漫漫煎熬的日子,一家人几乎天天在一起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令人很满意。
在维思格服饰公司上班的职工张小军也对记者说: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免去了奔波的劳苦。以前在外打工来回车下车,又挤又不方便,特别是过时过节等春运期间,来回旅途上吃的苦真是一言难尽,排队买车票、候车、座车,那种不方便真让人不堪回首,真是花钱买罪受。现在多好,都不用考虑那些问题,工资收入既稳定又可观,那种感觉不言而喻!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瘦肉型猪、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潜力巨大,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从非农产业向涉农产业转变大有可为。县委县政府将茶叶、蚕桑、生猪、肉鸡、龙虾、油茶等六个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每年拨出专款500万元,对农户发展主导产业给予扶持,引导农民工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0多家,推进六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龙虾稻田养殖走在全省前列,肉鸡产业规模已居全省三甲,生猪产业进入全省十五强。
大批农民工带回技术和资金“反哺”农业,使昔日的黄土地变成了“绿色银行”。全县新发展的种养大户中50%以上是回乡创业农民工,像詹长生、查平、朱瑛、熊书合、汪卓胜等一批种植养殖户和农产品加工大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已建立起以畈区乡镇为主的优质粮油棉基地,以山区和库区乡镇为主的茶、桑、果生产基地,以新仓、晋熙为重点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和以畈区乡镇为重点的肉鸡饲养基地,以花亭湖库区和泊湖为主的水产品基地,为一批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和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转型
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和构建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激励机制等途径,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先后有10万农民外出务工。在打工的浪潮中,农民工不仅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而且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也在悄然转型。
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我县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和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先后建成以电子、服装、皮革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企业120多家,可安置农村劳动力1、5万人以上,特别是引进建成的民营经济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为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提供了条件,许多农民工纷纷弃远从近,返回家乡务工。目前,我县有近2万多农民工在县内企业务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上班一族”。
由低薪型向高薪型转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特别是多年外出务工积累了不少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点,年收入也逐年增加,年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比全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5000元。我县越来越多农民工不再满足于外出务工只为赚钱建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过日子,而是重在学习,重在寻找新的机会,重在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务工农民转型经商做生意、发展规模种养殖、办工厂的人数达500多人。
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从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为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县出台鼓励和保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政策,进一步优化了农民工就业环境。外出农民工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到农忙季节就要来去匆匆地赶回家抢种抢收,而是相对固定、常年性地在外务工。而且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从“农闲时外出,农忙时返回”季节型外出务工演变成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百里镇松泉村党总支书记王柏春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里有两个皮革制品厂和一个电子装配厂,常年带动当地或周边村民灵活就业200多人,不仅促进了我村和周边经济发展,也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及老年人在家无人照顾、留守儿童在家照顾难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人人创业的氛围,不少妇女走出了棋牌室跨进了创业园。
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近些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根据务工人员的自身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重点抓好毛织、电子、家政、数控等专业培训,让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就业技术,使农民的就业能力和谋生本领得到增强。我县3万多人外出务工农民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正在被瓦工、粉刷工、电工等掌握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工所代替,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技术性专业证书的务工者越来越多。
由无序输出向有序转变。过去劳动保障部门招收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要逐人逐户做思想工作。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的理想和追求,是新兴职业。而且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安全护送、维权服务等多措并举的劳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农民工大规模转移就业工作会更加有序和规范。
困惑
农民工回乡创业既给自己创造了财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批农民工就近就地创业,这是近年来我县实施“暖巢安雀”,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初步转变。在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县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逐步形成农民工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暖巢安雀”解困释疑,营造更有利于回乡创业者发展空间。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凤凰来还巢。从二十一世纪初,我县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如今,随着一些农民工腰包鼓了起来,返乡创业大军日益壮大。特别是去年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县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截止2009年春节,全县农民工人数12.3万人,其中失业返乡达3.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31%。目前,记者走访时发现,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困难,有关部门应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搭建好平台。过去,由于这些农民工一直都是在外打工,缺少创业的经验,也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因此,往往创业过程都是很艰辛的。
一:农民工就业难度大
一是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民工的返乡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困难重重。一是当前返乡的农民工大部分年龄偏大,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再就业难度相当大,需要政府及时引导,加大就业支持。二是根据近年来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的观察,普遍存在规模小,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等缺点,面临融资难,人才缺,土地紧张等困境,急需国家大力的扶持。三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如不妥善处理好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培训、就业、社会转移持续,子女上学、土地经营等相关问题,将不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信息不畅工作难找
农民工返乡无论从事农业还是工业,对于人力缺乏的岗位都是一次难得的补充,对于我县农村和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民工返乡必然要带回一定数额的资金,经过了发达地区先进思想的洗礼,活跃了思维,开阔了眼界,还会带回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我县的经济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能有效带动工作思路、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动太湖经济向更科学的发展迈进一步。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用工信息收集与发布,为农民工提供切实有用的就业信息,特别是对居住偏远、信息不畅的返乡农民工,更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得最多的话。百里镇的陈彦说:“我在家里歇了半年,一直盼着能出去打工挣钱,但是不知道哪里要人。”他说,老百姓不看报纸,不上网,根本不知道哪儿招人。
三:学习培训不对路径
为了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劳动就业部门和工会组织在各地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然而,不少农民工学了几天后,就因培训太枯燥而“退学”了。晋熙镇的何君就是其中的一例。今年22岁的他初中毕业后随亲戚外出打工了,几年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资收入总比有技术的表哥少一大截。春节前,何君因为不懂技术,最先被公司裁掉。回到家乡,何君下决心学一门技术再出去打工。返乡时,他得知可免费培训的信息后,便主动和培训机构联系,准备学习电焊。开学的头两天,他还能认真听课,专心做笔记,可三四天后,他实在忍受不了繁琐的课程和呆板的教学,悄悄溜回家了,像何君这样的农民工不在少数,不少乡镇培训农民工还成了头疼的事,报名的不多,真心学习的就更少了。培训部门要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展开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训高新特技能和企业管理,让年轻农民工既能学到科技知识,掌握就业本领,也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使他们不但有一份很有尊严的工作,而且工资收入可观。
四:融资瓶颈难以打破
据调查,虽然农民工在返乡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求来说,农民的个人积蓄只是杯水车薪。我县50%以上的回乡创业农民工,因自身资金不足,只有靠贷款和向亲友借钱才能使经营项目正常运转。据记者了解,尽管乡镇将扶贫贷款向他们倾斜,对土地征用费和税收实行优惠或减免。但由于缺乏抵押财产和无法人组织担保,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银行贷款难上加难,个别农民工刚上项目就偃旗息鼓。发展资金不足,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最大障碍。县里已设置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因融资平台小,融资渠道窄,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五:创业环境不够宽松
在创业中,多数农民工受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市场开拓能力比较差,所办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加之他们回乡创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家住某镇的回乡创业农民工王某说,政府在创业前很鼓劲,在创业过程中却缺少关注和支持,有时也好象爱能莫助。而让不少回乡创业农民工感到头疼的则是,当前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审批程序繁琐,一些收费不尽合理,环评过关难,个别地方还搞公益事业拉赞助,落实政策打折扣,在与有关部门打交道时,让他们感到还是很耗精力。
六、保险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尽管省、市、县各级都出台了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实施办法,但农民工在某一行业、某一地方干,一般都是短期行为,即使常年外出务工的,也很少在一个行业呆很长时间。针对短期务工的农民工,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很难把这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由于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双方均缺乏参保积极性,短期务工又具有形式多样、地点不稳定等特点,再加上社会保险跨区域接续措施不完善,致使国家出台的好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每个农民工身上。
七、农民工存思想障碍
农民工存在思想障碍,致使就业问题难以落到实处。由于受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县农民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比较严重,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偶尔有想改变生活的,也都是有想法,没行动,或是眼高手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小的看不上,大的挣不下。从总体看,我县大部分山库区农民经济状况相对不富裕,许多太苦太累又挣钱少的工作本地人没人愿意干。一方面一些工种有活没人干;另一方面是农民工大量闲置,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难以及时落到实处。
对策
一、政策激活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民工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返乡创业。放宽对农民工创业的限制,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积极性,根据农民工能力素质、资金实力等实际情况,推出一批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加强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对农村的服务,优化信贷环境,着力解决农民工创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程序复杂、贷款落实到位难等突出问题。正确引导,科技支撑。比如可组建农村服务性质的中介机构,充当农村经纪人的角色;可成立农村民用房建筑公司,大量联合外出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以承包的方式为农村建房;可返乡组建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公司等,增强农民工创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构建自创共创事业的新局面。
二、紧抓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农民工返乡,是经济发展调整带来的必然结果。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让回乡的农民工利用经济低迷,钱难挣的这个时间段,戒骄戒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以前单一的以靠出卖“苦力”为主的就业模式。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能和特长,拓宽自己的就业门路。为以后经济上行周期的出门做工打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培训资源、培训资金,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免费培训;克服过去农民工绝大部分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务工的现象,在加强实用性人才培训的基础上,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增强就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有过硬的技能水平,为新一轮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促进我县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鼓励农民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土地,搞好业主开发经营,加快养殖、种植、加工产业化发展,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工的就地转移。二是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的返乡、回流,为县城城市扩张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县城的扩建增容,既需要返乡人员的资金支持,也能够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就业的一席之地。三是各级政府要在当地创造或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提供就业的场所和平台;要通过抓住国家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发展机遇,启动实施以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新一轮项目群,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开展劳务创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牧业、小型加工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人口将近占全县人口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山库区和沿湖的乡镇,许多村子的农民都举家外迁,到县城和当地集镇上居住、打工、做生意的现状,应在城郊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优先发展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休闲观光高效农业。通过政府进行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逐步形成一批规划合理、效果明显、劳动就业密集的城郊发展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提高种植业、养殖业收益。一是扩大和完善涉农财政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等涉农补贴,要真正落实到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二是加强和改善农资市场监管。要加强化肥、种子、农药、薄膜等农资销售环节的质量、价格监督检查,防止高价坑农、劣质害农。农业、畜牧、工商税务等部门利用职能交错,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服务农民,营造太湖发展的大好局面。
五、逐步完善农民工保险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实行农民工养老、医疗等保险累加制度,只要农民工的养老金项目累计缴费年限达到15年,均应得到养老金支付。二是建立统一监管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套结构完善、运行合理、协调有序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三是加快社保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为农民工异地转移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四是强化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意识。加大针对农民工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方针、政策、目标、模式的宣传,增强企业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缴费的意识和自觉性,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为回乡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
百里镇种植大户熊书合在家乡办起香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香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李传林 摄)
新闻推荐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通过拓宽培训平台、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以工作创先进、用业绩争优秀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