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来源:太湖周刊 2011-08-31 18:50   https://www.yybnet.net/

享受 品尝 闲适 幸福时刻 ■本报记者  叶玲玲  文/图

她们,穿过百年的时光隧道;她们,历经沧桑坐看风起云涌;她们,走过百年的风雨岁月;她们,勤劳质朴秉承传统美德。 

她们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本期,记者走近我县百岁老人曹凤香、李新民、刘金花、章今菊、张玉香,一探她们的幸福生活。

曹凤香: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

8月25日,记者来到新仓镇鸣山村鲁家组,探访今年101岁高龄的老人曹凤香。到达曹凤香家时,大人、小孩一大家子人在门口迎接,到客厅还没落座,从门外走进来一位高个子白头发的老人。 

记者问:“这位就是曹凤香老人吧?” 

跟上来的一屋子人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这是她媳妇,今年也有78岁了。” 

不一会儿,一位瘦瘦的、个头偏矮、背有些驮的老人拄着拐杖,在两个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来到客厅,大家介绍,这才是出生于1910年的“老寿星”曹凤香呢。原来,老人家刚刚才午睡起床。 

曹凤香老人上身穿着蓝布对襟褂,白色印花褂打底,下面穿着一条黑色小脚裤,裤子上还印着一些寿字、福字图案,脚上穿着厚厚的毛衫袜,手工剪口黑灯绒布鞋,看上去十分新潮却又不失端庄。 

可能是还没睡好,老人边走边说:“要我来这里做什么啥。”大家大声告诉她,县里有人来采访了,要让她上报纸、电视呢,她点点头,竟然说了句“天这么热,跑累了吧”,让记者心头暖融融的。家里人给她端来小木椅,要扶她坐下,她推开了别人的手,“不用你扶。”说着摸索着慢慢坐了下来,把拐杖靠在门边上,然后端详地坐着。 

来的一屋子人有曹凤香老人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曾孙、玄孙,五代人都齐了,挤满了客厅。不过,这并不是老人膝下全部的子孙,她虽然一生只生了一个孩子,现在膝下子孙有30多人呢,最小的才1岁多,儿子鲁犬阳今年也已经75岁了。 

鲁犬阳是鸣山村的老村书记,在村里干了几十年。他告诉记者,母亲年轻的时候可吃了不少苦,2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他还小,母亲硬是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把他拉扯大,常常饱一餐饿一餐,但母亲却把里里外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直到自己长大了,能帮助母亲干活挣工分了,母亲肩头的重担才稍稍轻点。记忆中的母亲十分勤劳,从不肯闲着,一天到晚不是在田里地里干农活,就是忙着琐碎的家务事,60多岁的时候还去塘边帮忙挑水,70多岁时还做饭,前几年还帮着折棉花杆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当柴烧,常收拾锅台、扫灶间的灰、剥黄豆……手上的一些小事总是做个不停。 

“从我记事起,从没看见奶奶发过脾气,埋怨过什么事情。她总是轻言细语的。记得小时候,饭桌上没有好吃的菜,我们姊妹就耍小性子,不肯好好吃饭,奶奶却笑呵呵地说‘妹呀,我七八十岁都能吃,你还吃不得,这么好的饭菜,要是过去到哪里去弄\’,说得大家都端起碗一个劲地吃。”老人的二孙女鲁爱琴在一旁忍不住说起了奶奶的好。 

大孙女鲁淑琴也插上话来,“是啊,奶奶的脾气好是村里人尽皆知的,她从不冲人发火,我们家其他人的性格都没她的好。奶奶最喜欢带小孩子了,再好哭再不乖的孩子,经奶奶哄几句就开心了。奶奶带大了3代孩子,她喜欢在摇篮边不紧不慢地摇着孩子,逗孩子笑的小戏法可多了。” 

“也许,这就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吧。心态好,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与谁都能和睦相处,邻居们也很喜欢她。对我的教育更是没话说,一直教育我要做个正直的人,要和气待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鼓舞很大,我在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鲁犬阳说这些话的时候,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不溢言表。 

说到老人家现在的生活习惯,家里的其他人都纷纷说开了。老人家从丈夫去世后就学会了吸黄烟,至今还每天都要吸几筒黄烟才过瘾,最喜欢喝浓茶,每天要喝好几碗茶,每年累计起来大概要吸3斤多黄烟,喝4斤左右茶叶。她的饮食还算比较有规律,上了年纪后,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餐一碗米饭一碗米汤,倒不讲究要吃肉类蛋类,青菜是每餐必须的。老人家晚上是不吃饭的,喜欢吃点零食,喝点牛奶。她每天傍晚5点钟就要睡觉,天刚亮就会起床,中午1个小时的午睡是必修课,谁都不准吵她。老人家不喜欢在别人家住宿,再远的路也要回家,常说躺在自己的床上才踏实。 

曹凤香老人的眼睛看东西有些模糊,是96岁上因最喜欢的孙子得病走了,她日日夜夜哭泣所致的;耳朵也有些聋了,跟她说话要很大的声音。别人在说话的时候,她端端正正地坐着,除了常常瘪瘪嘴,没多大的表情变化,也不知她听没听见别人在说她的故事。 

俗话常说“老小孩”,意思是说,老人家上了年纪,有些言行举止、性子会像小孩子一样。曹凤香老人就是位快乐的“老小孩”。别看老人有101岁了,她可精着呢。出门在外的孩子回来来看她了,如果空着手来,不带点牛奶、水果之类的小礼物,她会不高兴的,收到了小礼物,就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孩子“有出息,真懂事”。子孙们给她的零用钱她都好好地收着,五元放五元一起,一百元放一百元一起,一点也不乱,理得整整齐齐,她的生活必需品像茶叶、黄烟、牛奶之类的完了,就拿出钱叫孩子们给她买。 

正说着话,老人的孙女从她的房间里拿来了黄烟筒和牛奶,装上黄烟,把黄烟筒塞到老人手里,再点上火,老人边吧嗒吧嗒地吸了起来,一吸一吹再用手摸摸烟筒嘴,动作十分麻利。只吸了一筒,老人就收起了黄烟袋。鲁爱琴递给她一瓶营养快线,老人连忙问:“哪来的?”听说是从她的房间里拿来的,便只喝了一口就盖上收好,她可要留着慢慢喝呢。有人递给她一根纸烟,老人家点着猛吸了一口,笑着说:“这个味道好。”惹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老人的曾孙、玄孙辈可喜欢“寿星婆婆”了,总喜欢围在她身边玩耍。孩子们围着婆婆,大声地和她说着好玩的事情,老人却不理会,自顾自地叫孩子们“别玩出汗,小心感冒”。 

采访结束时,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在记者的脑海里定格了。好温馨,好感动,这位有着传统美德的老人正享受着天伦之乐,有那么多的爱包围着,这也许是曹凤香老人长寿的另一个秘诀吧。

李新民:知足常乐

8月22日,伴着滴滴答答的雨声,记者走进位于晋熙镇东关居委会百岁老人李新民的家中。这个住所相对静谧,从正街的小巷进去,拐了几个弯,稍离了闹市的喧嚣,门前有几片菜地,正盎然着生机勃勃的绿。一进门,李新民的女儿陈明定和女婿方增禹便迎了上来,说着客套话,他们现在和老人住在一起,照顾着老人的生活起居。在相对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屋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李新民。 

这是怎样的一位百岁老人啊!虽然因摔伤有几年不能下床,却依然精神矍铄。看到家里有人来,眼珠子不停地搜寻着,脸上淡淡地笑着,冲着记者连声说着“好”、“好”,声音还是那么清晰明朗。老人的身子瘦瘦的,关节处的骨头凸显出来,皮肤皱皱地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摸上去柔柔的细细的。老人的孙女陈幼兰将一小块梨子放在老人的手中,老人摸索着将梨子放进嘴里,有一下没一下地咀嚼着,看上去吃得有滋有味,似乎在嚼着人生的味道。 

李新民,回族,生于民国元年,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岁大寿,如今儿孙满堂。李新民虽然年事已高,记忆力却特别好,年轻时候的事都记忆犹新,她慢慢地回忆着自己的过去,有幸福,有悲伤,也有甜蜜,更多的是对生活的释然和热爱。 

自小站柜台卖糕点 

李新民边回忆边告诉记者,她的娘家原来在老城开着一家糕点店,店名叫“振风”,家里请了好几位制糖做饼的师傅,在当时算是有些门路的商家,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上门来买货的人比较多,家里十分热闹。自己6岁时就在自家的店铺里帮忙了,一开始帮忙扎饼箍,把点好的饼用纸包好,再用麻绳系好。渐渐长大了,就帮着父亲站柜台卖糕点,父亲在一旁记账,她点好糕点数交给买货的人。在卖糕点的日子里,他跟着师傅们学会了打算盘,能快速地运用“四七归”、“九九归”等方法计算账目,深受大家的喜爱。 

会讲故事会绣花 

李新民有兄弟姊妹共7人,她是家中的老大。 

“在那个时候,女孩子可没有机会读书,上学都是男孩子的事。女孩子就只能在家里做女红。”李新民老人这样说着的时候,似乎还有些遗憾。 

“我母亲虽然没有读书,可会讲故事了。什么‘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狸猫换太子\’等故事,她说得又清楚又有趣,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喜欢听,她兴致来了常常说给我们听。现在她对这些故事还记得很清楚、很完整。”老人的女儿陈明定在一旁“啧啧”称赞着自己的母亲,她以母亲为傲呢。 

问起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老人说:“小时候家里的师傅教的。家里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那些书,师傅们喜欢看,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看,他们教我认字,我认识好多字,最起码抵得上一个初中生识的字。可惜不会写,也偷偷地学过写字,被母亲发现了,不允许我写,要我绣花、做鞋。” 

说到绣花、做鞋,老人还真有一手好绝活。她会绣各种各样的图案,四季花、鸳鸯戏水、老虎头……在娘家时一家十几个人的鞋都是她帮着做的,一年要做50多双鞋,她绣的花大家都赞不绝口。摔伤前,90多岁时,她还能穿针绣花,做小孩子穿的虎头鞋,只不过将较多麻烦的针脚变成了剪布拼贴。她给儿孙们做了不少绣花枕头套呢。 

经历坎坷但乐善好施 

李新民的经历比较坎坷。24岁时远嫁上海,在上海一家食品厂做工人,挣贰角五分钱一个白班或晚班。30岁时与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太湖,开起了膏药店,一开就是14年。后来家里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城关医院,丈夫当院长,她在医院里当护士。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丈夫去世了,李新民和四个下放当知青的孩子一起来到百里镇叶榜村居住,孩子们逐渐回城后,她到74岁才回城与二儿子住在一起。 

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李新民一直乐善好施。在开膏药店的时候,她家祖传秘方的膏药对治疗疱疮类的病很有效果,远近闻名,吸引了四里八乡的病患上门诊治。每当看到很困难的人来治病,李新民总是免费帮病人治疗,也不收取膏药钱。到百里镇住的时候,她也经常在家里熬制膏药帮人治病。老人家回忆道:“后来,有好多人家庭条件好了,还上门来说要给钱呢。年纪大了的时候,到街上去买菜,卖菜的好多人都认识我,说我以前帮助了他家,硬不收菜钱。”1954年,有地方发洪水,不少回民逃到了太湖,她让出自家的地方给难民住,做饭给他们吃,见有的人没有像样的衣服,就将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能帮助人觉得很快乐,不图什么回报。”老人的话语很轻,却说得特别有分量。 

老人的长寿“秘诀” 

记者让李新民老人说说她的长寿秘诀,老人家笑了笑,瘪着嘴说:“哪有什么秘诀,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子孙都十分孝顺,我感觉过得很幸福。” 

她女儿陈明定介绍到,老人家的心态非常好,知足常乐,从不与人计较什么,对生活也没什么怨言,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十分乐观。老人家总是闲不住的,没卧床前,每天喜欢上街四处逛逛,和街坊邻居唠唠家常,还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帮她开辟了几块菜地,她一年四季种上些时新蔬菜,忙得不亦乐乎。洗衣、烧饭,自己能做的事她尽量自己做。 

老人家的生活规律与一般人有些不一样,每天凌晨两、三点就醒了,醒来便起床干活,绣花呀、缝枕头套呀、做鞋呀、里里外外收拾呀。到上午9点多钟又去睡觉,有时整上午或整下午都会睡觉。 

老人家对饮食没有过多的讲究,胃口一直较好,以清淡为主,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有时吃点水果。不过,老人家的最爱是子豆腐和羊骨汤、牛骨汤,夏天每天都要喝一碗子豆腐,冬天经常炖些羊骨汤、牛骨汤来喝。 

五年前,老人家在家门口不小心摔了一跤,因年事已高不适宜动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后,只能卧床了。已经卧床五年了,记者看到,老人家的床褥、身上的衣服都十分整洁,身上擦洗得很干净,也闻不到异味。看来,老人家的子孙把她照顾得细致入微,让老人家身心愉悦。想必,这也是老人家长寿的一个原因吧。 

“话说宋朝的时候,东宫娘娘和西宫娘娘同时怀孕了,两人都想当正宫娘娘。西宫娘娘起了害人之心,在东宫娘娘生孩子的时候,将她生的男婴换成了一只狸猫……”采访快结束时,老人家来了兴致,给大家说起了她最善于讲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老人家的眼睛是那么出神,完全沉浸在讲故事的快乐中。她在故事里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也在自己的人生里演绎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新闻推荐

残疾仨兄弟:一路漂泊一路歌

▲左起:舒家玲、舒家艳、舒精简在练习乐器。 没事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心地玩牌。查志信本报记者陈开明在北中镇罗山村金屋组,有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家庭:仨兄弟下肢残疾,身高不过椅面,老大舒...

相关新闻:
山村养鸭女能手2011-09-23 20:26
猜你喜欢:
小毛竹担起大产业2012-02-24 20:18
评论:(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