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稻谷→去杂→脱壳→分离→进米机加工→色选→抛光→成品米整理→包装成袋,整个流程一气呵成,省时省力,这套设备日加工量达60吨呢。”近日,在小池镇农民方得金的精米加工厂内,大米加工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传输带上是黄澄澄的稻谷,出口处就是白花花的大米,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新米香味。方得金捧起一捧米,高兴地说:“我这个加工厂每年要收购稻谷400多万斤,都是本地的,年产米在240万斤以上。小池大米因柔软、口感好,在市场上反映较好,都是老板上门来拉货。”
在小池镇,目前,像方得金家这样有一定规模的大米加工厂有5家,规模稍小一点的有十几家。小池镇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在水稻种植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大米加工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从无到有,再发展到成为该镇的主要产业之一。几十年来,小池大米远销西安、广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记者来到该镇第一家兴起的大米加工厂——小池米厂,据介绍,该厂成立于1958年,占地6000多平方米,现有资产1500万元,年加工量达500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几十万元。走进工厂,只见偌大的厂区,虽然厂房有些陈旧,但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仓库里堆满了刚收购的稻谷,工人们正忙着卸下农民运来的整车的稻谷。该厂负责人罗继承告诉记者,小池米厂历史较悠久,一直是我县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期间历经了几次改革和改造,生产工艺、设备较以前有了大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扩大企业的规模效应,叫响小池大米的品牌,工厂在更换设备、改进技术、拓宽购销渠道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工厂已与当地10个村近5000户农户签订了优质稻谷订单合同,订单农业总产量达15000吨,既方便了农户又保证了优质粮源的来源。目前,工厂正准备新上一条日产120吨精制大米生产线,建1幢1000平米的生产车间、3幢700平米的高大平房仓及4幢辅助仓库,同时配备粮食烘干机、铲车、皮带输送机等设备,提升粮食的储存、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新生产线上马后,预计年产精制大米可达3万吨。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厂还注册了“小池”和“花亭湖”两个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与以前一枝独秀相比,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推动了该产业的蓬勃发展。该镇一批农村能人瞅准大米广泛的市场需求,投资办起了加工厂。而随着农村小碾米机逐渐淡出舞台,小型加工逐渐被规模化加工取代。
该镇农民殷要芹就是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办起了四义米厂,并经历了由小型加工向规模化加工的转变。一开始,他只是添置了一些简单的设备,给本村及邻村的农户加工,赚少许的加工费。看着该镇的大米加工厂越来越多,小池大米的销路越来越好。2003年,他毅然投资建起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新加工厂,一下子添置了色选机、抛光机等40多万元的新设备,年加工量提升到了500多万斤,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年获利达十几万元。如今,殷要芹一家都在加工厂干,妻子站生产线,儿子、媳妇负责销售,质量上去了,服务水平也提高了。殷要芹说:“别看这加工业,现在稻壳都是宝啦!以前不知道利用,稻壳都是堆在一起烧掉,烟味呛人,污染环境。现在规模上去了,农村的养猪户、养鸡户多了,皮糠是上好的饲料,稻壳可以养鸡,都供不应求呢。”
据了解,为推动米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该镇还在培育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建立健全机制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优化米业发展的环境,让小池米香飘得更远。 (本报记者 叶玲玲)
新闻推荐
12月15日,江塘乡何墩村朋爱芳正在村口向乡亲们吆喝卖土布鞋。为了照顾好70多岁的婆婆和孩子上学,今年初,在福建打工的朋爱芳和爱人一起回乡开始创业征程。夫妻二人千方百计筹集4万元购置了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