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同心战“旱魔”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抗旱见闻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2-03-07 09:23   https://www.yybnet.net/

□滕德银 本报记者 晏洁 曹海峰 王卿

入春以来,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旱情不断加剧。目前,该乡1617.7万立方米的水利工程,蓄水量仅为70万立方米,3942人、1.6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去年底以来,当地实行“乡领导包村、乡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的制度,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抗旱一线,带领群众抗旱自救。目前,该乡第一阶段抗旱水利工程全部投用,已解决3723人饮水困难问题,第二阶段抗旱工程正加紧推进,预计本月陆续投用,届时可解决1674人饮水困难问题。

“火焰山”上党旗飘

“喂,李银山,赶紧接好水管,不要浪费喽,先放进水窖里去,一会儿就可以分水喽。”3月1日,迤资村小火山村民小组组长、预备党员熊会军,一手拿着钳子,利索地从乡政府的送水车上跳下来,指挥来接水的群众将水车的水先放进水窖里去囤着。

三年来,干旱一直“关照”着这个当地群众眼中的“火焰山”。特别是去年9月以来,当地已经连续160多天没有下一滴雨了,村民用水完全靠乡政府送水解决。

在一个可以装30方水的水窖旁边,摆好了一个个的水桶,不远处,还有三三两两前来挑水的人。大概40分钟,水车才放完水。熊会军和另外一名党员姚家国,开始给群众分水了。

“你家前两天少分了一桶水,今天你多一桶哈!”熊会军抹着汗水,拿着水管,给前来挑水的唐敬林说。

“分水最容易产生矛盾,由两名党员分水,我们当然信得过喽!”前来挑水的石明珍,望了一眼正在忙着分水的熊会军,脸上写满了笑容。该小组有4名党员,有2人已经80多岁,近40岁的熊会军和50多岁的姚家国近一年多来,一直承担着小组30户人的分水任务。

熊会军和姚家国每天要分水2个小时,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下来也不容易。“我们这‘火焰山\’,虽说水贵如油,但作为党员和负责分水的人,我还是宁愿自己家里少分点儿,也不愿看见邻居为水争吵。”熊会军一边分水,一边和记者交谈。

分水的间隙,我们随李银山去看了全组唯一的水井。“前年,这口水井每天出8桶水,今年每天只出6桶喽,就200斤左右。”据他讲,现在在井里舀水,秩序都是由熊会军和姚家国排的,一家一桶,30户人要六天才能轮一次。

“如果我们自己去挑水,就要到近10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共产党好,每月送8天、每天送4车水,现在人的吃水问题基本解决喽!”李银山说。

小火山小组所在的位置,离金沙江只有700米的垂直高度,但是人要下到江边取水,只能绕道走,得1个多小时。从去年开始,这座“火焰山”上的120人,就一直靠乡政府“党员志愿送水服务队”,从10公里外的地方送水来解决吃水问题。去年有专家曾经到这里来勘察过打井的事情,但结果是打井100米深根本没有水,如果打井300米可能会有水,但花费得60万元。全组30户人凑不齐那么多的打井钱。

“干旱还要持续100多天,请大家放心,乡上已采取了措施,保证大家吃得上水。”13时许,裕民村村支两委的干部仍在走访村民。一上午,他们已深入11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告知大家旱情,详细询问和登记每家饮水情况和水改旱的意愿。

“现在不仅要确保大家的生活用水,还要带动大家进行生产自救。”该村党总支书记赵明说,目前我们正在全村推广地膜保温保湿育苗、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和凝水保水高科技新材料等,推广滴灌等节水灌溉,最大限度挽回小春生产损失。

水来啦

3月1日上午9时,仁和区大龙潭乡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倪立成开着抗旱送水车向迤资村华迈村民小组驶去,蜿蜒的山路上,一溜尘土随着驶过的汽车四处飞扬。

“水来啦!水来啦!”在村子附近修建蓄水池的村民们看到缓缓驶近的送水车,顿时兴奋起来,几名孩子跟在轰鸣的送水车后一路追逐着。送水车停在离村子不远的一处斜坡上,未等车后的尘土散去,村民们便搬来几块石头,垫在四个车轮下面,防止送水车滑动。“快拉水管过来!”早已听到消息的村民们从家里拿来水管,一根一根接起,在送水车和家里的蓄水池之间架起了一道“生命线”。一些从家里出来的村民提着水桶,拿着扁担匆匆奔向送水车。

“终于来水了!”看着汩汩流进蓄水池的水,村民李光林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笑容。李光林家里养了2头猪,几头牛和1头毛驴,平常年景,靠着这些牲畜和地里的出产,生活过得挺滋润,家里自建的小水池的存水也能满足日常需要。

自去年9月以来,大龙潭乡连续160多天无有效降雨,人畜缺水,田地干涸。“我前段时间把牛全卖了,1头牛一天消耗的水顶得上全家6口人一天吃的水。”而留下的1头瘦小的毛驴却在干旱的季节里担起了驮水的重任。“要吃水就必须到离村子两三公里外的金沙江边去担水,那里有一口井,赶着毛驴要走2个小时左右。现在,井也快干了。”李光林告诉记者。

去年12月,大龙潭乡开始组织人力为村民送水,保证村民们的日常用水需要。“华迈村民小组周边有4个相对集中的村民居住区,因为干旱,大部分的蓄水池都已经见底了,隔几天就要送一次水。”倪立成站在送水车旁,看着正在接水的村民,“这辆送水车是两年前湖北一家企业捐赠的,每次能拉6方水。”

卖牛修水池

在去迤资村华迈村民小组的途中,不时看到道路两侧堆着的沙砾和砖块。同行的村民小组组长李兵告诉我们,这是当地群众修建水池的材料。

华迈村民小组属资源性缺水地区,虽紧靠金沙江,但距江面700余米的海拔落差,使通过提灌工程利用江水成为一种奢望。小水窖成为当地主要的水利设施。

近年来,当地群众每家每户都建了2个以上的小水窖,但去年以来连续160多天无有效降雨,使小水窖蓄水量严重不足。今年入春以来,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乡上的送水车维系。部分村民甚至步行2个多小时,到金沙江边用马或毛驴驮水。

“现在一年比一年干旱,家里的2个小水窖完全不够用。”正在修建水池的黄庆红说,家里新修的水池能蓄100立方米水,能抵得上3个小水窖。

为修水池,黄庆红把家里的3头牛都卖了。“一头牛,一天要吃6个人的水。”黄庆红无奈地说,卖牛一是为了解决建水池的资金问题,二是为了缓解用水压力。

虽说无奈,但看着即将修好的水池,黄庆红又充满了希望:“家里5亩地都种上烤烟的话,能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大龙潭乡对群众自建的水利设施每个给予200元的补助。

与黄庆红相比,莲花塘村民小组村民谢忠华的“动作”更大。据他介绍,这个新建的深3.3米、周长200米左右的“三面光”水池能蓄水近4000立方米。

新闻推荐

同是白发人,优待却不同 代表建议统一全国老年优待政策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明星)“两个都是70岁的老人,如果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部地区,享受到的优待待遇有天壤之别。”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8日在北京说,目前我国各...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同心战“旱魔”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抗旱见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