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凌平 本报通讯员 伍爱春
编者按:向先进生产力靠拢,向先进发达地区看齐,在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对接东部发达地区。这是梧州东向战略的核心要义,是它近年来科学发展实践所取得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它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等重大战略的强大动力。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以记者的观察与思考,报道梧州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成效与经验,以飨读者。
上游是欠发达的西部;下游是中国经济的一极。作为中国西部最靠近东部的城市,梧州该如何突破障碍,缩短差距,与近在咫尺的珠三角共舞?
向东!向东!梧州“东向战略”在无数的呼声和慎重的调研中破茧而出。
“坚持‘东向战略\’,就是向珠三角先进生产力靠拢,在思想上、理念上、行动上对接东部发达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上游经济带龙头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说。
将“无东不成市”改写为“东成西就”
“无东不成市。”这是明清时期广西流行的一句民谚,大意为没有与广东的联合发展,没有广东商人入桂,广西就成不了市场。
“梧州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梧州要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带的龙头,早日成为全区第5个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的城市。”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为梧州指明了发展方向。
梧州扼三江总汇、把两广咽喉,前临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地区,背靠广阔的大西南消费市场和资源腹地。
梧州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丰富发展“无东不成市”的内涵,实施“东向战略”,使之成为激活经济的最强大动力,成为撬动发展的最给力杠杆,成为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最灵活手段。
“‘东向战略\’, 使梧州与东部的发展关系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承接,从单一商贸发展为全面合作,从廉价输出到实现合作共赢。”梧州市市长王凯说。梧州东向,不再满足于劳动力和资源的廉价东流,不再满足于粤商的单方面受益,而是做珠三角经济的补位者、服务者,成为珠三角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现东、西两地共同发展,达到“东成西就”目的。为此,梧州走好东向“三步棋”: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上一体化;发展商贸物流,实现社会交融;建设粤港澳后花园,成为生活上不可分割的大家庭。
以前是卖白泥到广东,现在是卖瓷砖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这一转变可谓是梧州“点土成金”的得意之作。梧州高岭土(陶瓷原料)仅藤县覆盖区面积就达23平方公里,储量超过6.7亿吨。2009年,梧州审时度势建设陶瓷产业园区,吸引20多家环保标准高、品牌声誉好的陶瓷企业抱团入驻,总投资超200亿元,建设生产线210条,投产后产值达350亿元以上。
实施“东向战略”,使梧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路高歌,去年一跃进入全区前六位。预计今年前5个月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344.8亿元、420亿元、3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36.8%和23.8%。
东向发展,交通先行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梧州“东向”的首要任务就是接通连接广东的断头路。
2005年,梧州修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就是通向广东的苍郁高速公路。然而,由于广东段没对接,这条路变成了断头路。在自治区领导的多次协调下,梧州市领导主动前往广东商谈交通对接,历经5年艰苦努力,“南粤天路”梧州至云浮高速公路于2010年6月30日贯通,也标志着广梧高速全线贯通,梧州迈入广州“三小时经济圈”。
“从藤县到佛山水路运价每吨20元,而公路运价则要200元,一年光运输费用就可节约上千万元。(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黄兴忠这是一个开始加速蜕变的临港城市。一幅幅振奋的工业画面不断呈现,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现代化企业遍地开花……“十一五”以来,工业成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