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琴
“大山绿哩啰,大江清哩啰,青山绿水映领巾啰,映领巾啰,哎哩啰哟哎哩啰,护界碑啰爱界碑,风里雨里都不停啰;不怕苦啰不怕累,个个都是好队员啰,个个都是好队员啰……”
十万山下,北仑河边,一首护碑歌,感动无数人。
“界碑立在哪,国土就在哪!”
“爱碑、护碑,就是爱祖国、爱边境。”
11年风雨护碑,爱国主义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廖远彬,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校长,护国界界碑活动发起人。
界碑,不容侵犯
一条河,两国界。
河的两边,两块界碑,赫然屹立。
界碑,领土的勘定,主权的象征。
然而,“百年界碑原来样,地面不平荒草长;碑身乌黑不美观,碑文模糊看不清。”
由于意识淡薄,边境的村民,将牛拴碑上,垃圾碑边丢,碑旁摆地摊……
廖远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2001年6月,廖远彬组建护碑小队,开展护碑活动。
捡垃圾,除杂草,擦碑身……15人的“假日护碑小队”,成为一道风景线。
边境孩子,原来关心家事比较多,对国事知之甚少。
于是,廖远彬教导孩子们:“护碑就是护国,边境连着北京!”
护碑竹梆、护碑竹桶、长红缨枪……廖远彬就地取材,与孩子们一起,制作护碑工具。
他还请边防驻军某连一位排长,担任护碑小队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介绍中越界碑知识:中越边界线上共立了1971块界碑;中越界碑分大、中、小3种;界碑还分为单立界碑、双立界碑和三立界碑等。
“叔叔巡逻挎钢枪,我们护碑背竹梆;叔叔巡逻保国家,我们护碑爱边疆。”孩子们与边防军叔叔共护界碑。
不在界碑前搭篷,不在界碑上拴牛,不在界碑旁开垦……廖远彬与孩子们一起,制定了一份《护界碑公约》,人人遵守,个个爱护。
使命,如此神圣
威严的界碑,美丽的国门。
2001年7月,护碑小队成立不久,当地遭遇一场洪水,学生向廖远彬报告:界碑被水淹了一半,碑旁边的石头全被冲走。看见界碑岌岌可危,廖远彬跳到洪水里,用绳子捆绑好界碑,还搬来一块块石头,将冲斜的界碑稳固。经过3天的努力,才将界碑前的洞填上。
“六一”前夕,15名队员,扛着红旗,敲着竹梆,拎着竹筒,举着红缨枪,唱着护碑歌,来到界碑前,庄严宣誓:童心向党,护我国碑!
界碑,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11年,4批新队员,在14号界碑前,光荣入队,原先15人的小分队,已增加固定到40名。队员们宣誓:加入护碑行列,坚定爱国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文明的队员……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梧州讯(记者/吴凌平)2月15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公共节假日全国高速公路7座以下车辆免费通行最后一天,梧州市迎来客运返程高峰,摩托车流初现。当天上午,梧州至广州高速公路桂东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