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平均会有1500人参观吴运铎纪念馆。
本报记者 马沅聪 实习生 马思远
“当我生命结束的时候,我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他用自己光辉的一生,照亮了中国青年前进的道路。
“只要有新进员工,他们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习吴运铎精神。”吴运铎纪念馆的讲解员吴从燕告诉记者,这个已被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方,是每一位进入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二研究所的员工一定要走的第一站。
【战争年代】
研制炮弹 三次身负重伤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当过学徒、小职员。吴运铎的童年是在安源煤矿度过的,6岁上私塾,后来到教会办的小学读书,又在矿上办的职工子弟学校上学。因为吴运铎每天放学都会路过煤窑直井,里边轰鸣的机器声让小小年纪的他产生了无比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会围着机器的铁栏杆出神,叫矿工何叔叔给他讲解机器的奥秘。正是由于对机器的痴迷,1938年,21岁的吴运铎毅然离开煤矿,告别家人,到南昌参加了新四军,并在军司令部修械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在革命队伍中,读完了中学课程,并自修了机械制造专业理论。
为研制子弹,在敌人重重封锁下,火药原料是找不到的,吴运铎只好去找代用品。想方设法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酒精使用。因为火柴头爆炸力太强,他就用锅灶上的烟锅子掺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又供应不上,就从药店里买来雄黄和洋硝,混合配制,才解决了难题。制造弹头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试着把铅熔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弹头。但铅经不住高热,步枪有炸毁的危险,后改用铜圆,放在弹头钢模里压成空筒,做成尖头的子弹头,里面灌上铅,才试验成功。吴运铎为试制各种弹药,他先后数次严重负伤,1941年,吴运铎在拆卸雷管时,不幸发生爆炸,让他身负重伤,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而这一次已经是他“第二次”负伤,在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状况下,吴运铎先后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而吴运铎的身上却大大小小留下了无数伤疤,做过20多次手术,全身有100多处伤痕,身上甚至还有几十处弹片与他相伴终生。
吴运铎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和试验场,亲自动手,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使得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大大缩短了兵工产品的研制周期。即使在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他仍在思索着兵器的改进问题,并且不停地绘制方案草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的征程】
勤俭建所 艰苦创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吴运铎拖着病残的身体,以顽强的毅力,忘我工作,艰苦创业,1957年6月1日,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二研究所,吴运铎为第一任所长。在他的任期内,所里主要承担导弹地面设备和常规武器研制两大专业任务,在他的领导下,研究所由成立初的70几个人,发展到了1600人,并建立起了一批实验室、试制工厂和职工生活福利设施。
吴运铎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身体残疾的困难,写成了有10万字的自述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了700多万册,在广大青年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1984年11月,年老体残的吴运铎病倒了,住进了医院。“我不能亲自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了,可我的心依然在跳动,我的血依然是鲜红的。我要把我的亲身经历,把我的切身体会告诉青年一代,启迪教育下一代。”吴运铎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他把办公桌搬进病房,迈开了启迪心灵的又一步。一个工读学校的老师,通过熟人找到吴运铎,想请吴老师给学生们作报告。吴运铎二话没说,便答应了。这天吴运铎穿着整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走上了讲台。他的那颗把一切献给党的心,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辉。1991年5月2日,吴运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无愧无悔地走完了74年的人生历程,实现了自己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誓言。
【精神传承】
学习继承 刻苦创新
为了纪念吴运铎,更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和传承吴运铎的精神。二0二所2005年清明节专门建立了吴运铎纪念馆,并于2006年正式开馆,这里有吴运铎生前照片、手稿、书信和使用过的工具,每年平均会有1500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走进吴运铎纪念馆,展馆中间吴运铎雕像被火红的党旗映衬着,格外醒目。吴从燕作为二0二所的员工及纪念馆的讲解员,对于后代人是如何传承吴运铎精神的,她这样描述,每一个新进员工都要先学习吴运铎精神,大家看过他的电影、电视剧、书籍,甚至举办读《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人生隽语箴言》读后感征文演讲大赛。并且成立了吴运铎事迹宣讲团,在西北系统的兄弟单位宣讲,在所里也是,不定期组织中层、离退休人员进行宣讲。“在去年,我们还首次组织所里在职职工子女参观吴运铎纪念馆,学习他的精神。”吴从燕说,其实吴运铎传承的东西已经渗透在大家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身上,主要是传承刻苦钻研、坚定的信念、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我们的一线科研人员必须要经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严峻考验。夏天,哪里最炎热,哪里就有二0二所科研人员的身影。冬天,哪里最寒冷,哪里就少不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身影。常年在狭小的炮舱内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吴从燕说,冬天是最艰难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炮舱狭小,科研人员只能穿很少的衣服,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小炮舱内工作。当他们脱掉暖和的羽绒服进入炮舱的那一刻,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啊!“但是大家都说,这没什么,为了国防事业,我们愿意!我们自豪!吴运铎的精神让我们将困难置之度外!”(B)(14)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波海今年4月,北京,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作品展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两万多幅作品中,一幅隶书佳作《出师表》脱颖而出,进入中书协九位教授之“法眼”,令他们叹赏不已,遂一致定夺,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