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端庄秀丽,初次相见,很难把她和女强人联在一起。在国华办公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柜内一排排摆放整齐的书,《资治通鉴》、《哈佛情商课》、《毛泽东全集》、《三十六计》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应有尽有。国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商学院MBA,现为中国木梳协会会长。继承和发扬传统木梳工艺、集木梳实用、美观、保健、文化为一体,是她人生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追求的梦。
提到木梳工艺,国华娓娓道来:“我国曾经是一个工匠大国,先祖们精湛技艺享誉世界,为后人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瑰宝。今天,宫庭木梳坚持传统的制梳工艺,采用上等的黄杨木、桃木、檀木等天然名贵木材,经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工艺精制而成。所制木梳形态各异,刻有人物、花鸟、古典诗词;月牙形、条柄形、镶拼等,大逾数尺,小仅盈寸。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传统工艺,再一次释放出震惊世人的效应。”
悬挂在办公室墙面的一幅照片引人注目,那是2006年5月21日,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携夫人访问安徽,在黄山国际大酒店,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将一套《宫庭》黄杨木梳作为礼品赠予安南,安南夫妇欣然接受的画面。据酒店服务员日后透露,翌日早晨,安南夫人娜内拉格尔格伦打开《宫庭》,从中取出一把月牙形的木梳,在头上轻轻地梳了几下,这位具有绘画艺术天才的夫人由衷的说了一句话:“中国木梳太美了。”
“中国木梳太美了”,美在什么?美在质量。国华告诉我,宫庭木梳从起步开始,就借鉴北京同仁堂的行业规则,“炮制虽繁,必不敢损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木梳选料上乘,工艺精益求精。凭借传统技艺打造精美的木梳,凭借规范管理掌控整个生产流程。
面对现代营销,国华有她自己的思路。2013年开始,宫庭木梳通过网络平台,拓宽了营销渠道,互联网金融时代、微商给宫庭木梳带来了新的商机:实体店铺、线上分销、客户需求、手机下单,产品质量和满意服务是宫庭木梳的风采。
国华坦诚相告,从2000年建厂之初,十五年来,宫庭木梳不断雕琢、升华,一直是夯实基础积蓄力量。市场竞争,无形压力;速度效率,变化莫测。但宫庭木梳始终坚持传统工艺流程和节点控制。如今品牌打造、渠道建设、营运维护、队伍提升,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体现的正是宫庭人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传承祖先们的工艺,拒绝“爆品”、“鲜品”,一步一个脚印,宫庭过硬的品质胜过各种营销炒作。
接下来,国华带我参观了成品车间,宽敞的厂房,磨齿、磨光、打腊、喷漆、打标,工人师傅面带微笑,各负其责,按流程操作,一把把精美的木梳制造出来了。“传统工艺制梳,关键是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
一道道工序,在外行看来,都是很小的事情,正如国华所说:“都要细心。”如果员工做不到细心,仅靠管理是无法解决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个“细心”体现在员工的微笑,对自身工艺的认同,把制梳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细心”两个字很简单,但培养出员工的这种“细心”,却绝不是简单的事,这就是企业文化。
办公楼内,有员工书屋,有乒乓球室;院内,有员工食堂,提供中、晚餐。院内中间有一块林地,黄杨木树、桂花树、青檀树、枣树、梨树等,这是生产木梳原材料基地的缩影,生机勃勃。所见所闻,有形无形的包含了对人性的关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道的尊重,对个人言行的约束,凝聚着传承工艺的智慧。
告别国华,让人沉思,深感中国木梳之乡的泾县,对中国木梳民间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前启后的贡献。国华有梦,梦在宫庭。
新闻推荐
陈珉:妇产科母婴的“守护神” 周东红: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在宣城,有一位女性朋友的贴心人,一位被亲切称为“母婴守护神”的医生,她就是宣城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陈珉。工作二十多年来,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