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刘同顺(左)讲述唐赛儿起义的故事
■村民朱子勋(中)讲述朱秀英的传说
■和睦村鸟瞰图
□晚报记者 张迎宾 见习记者 石雪婷
实 习 生 苏勇鹏 通 讯 员 张玉军 刘欣欣
72岁的刘同顺老人是和睦村村民,他告诉记者,和睦张村有朱、张、李、刘、徐、董、唐等九姓,其中以张姓最多。随着2015年村里最后一户姓唐的村民去世,该村已没有唐姓人家。
“我们村子建村比较早,元朝末年战乱不断,河南张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仅有张姓人家生存下来。”刘同顺说,“这姓张的就是河南张的坐地户,本来应该是‘章\’,而不是‘张\’。后来明朝大移民,不断有张姓、刘姓、李姓等外来人口迁到我们村西聚居,随着人口不断发展,这些人就和原来的‘章\’家人合并成了一个村,几户大姓家族族长为教育后代和睦相处,便将河南张改名为和睦张。”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先的“章”姓人家也逐渐把“章”姓改成了“张”姓。
刘同顺告诉记者,现在和睦村的村北有一片地,叫做“盐道子地”,听老人们讲,原先这里有一条贩卖私盐的小路,小路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直达烟火台“九龙口”,这条小路就是九龙道之一。
说起村里的传说,刘同顺告诉记者,和睦村与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也有些渊源。唐赛儿,又称唐三姐,明代山东原蒲台县人(今属滨州市滨城区)。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女首领。传说唐赛儿是蒲台商贩林三的妻子,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现在当地人仍尊称唐赛儿为唐三姐。
传说唐赛儿的丈夫林三被官府逼死后,唐赛儿悲痛欲绝,决心为丈夫报仇。她于永乐十八年(1820年)二月十一日正式率数千人起义。唐赛尔聚众起义,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体现了广大农民积极向上,不为邪恶所慑,弘扬了民族正气。后来,起义军遭到朝廷的疯狂镇压,起义失败。
自明永乐年间以后,在山东青州一带农村里,父老乡亲经常在饭后茶余向儿女们讲述唐赛儿的各种传说。有的人说,这位农民女领袖在牢狱里被统治者加上手铐脚镣,可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就全都自动脱落,这位女英雄从此就白日升天去了。还有的说,唐赛儿后来到了蒙古大草原,成为一名部落首领,安度晚年,只是改名换姓罢了。
唐赛儿家在滨城蒲台西关,史中记载明确。起义失败后,因“造反”有罪,唐赛儿被诛灭九族。
和睦村村民朱子勋告诉记者,他听家里老人说,祖上有一能人,名叫朱秀英,乃是唐赛儿起义军成员,可撒豆成兵。永乐十八年,唐赛儿起义失败,明廷剿村,因朱秀英是唐赛儿至亲,遂匿居和睦张定居。而村中唐姓,系蒲城西关唐氏后裔,因赛儿起义唐氏被灭九族,仅有一小孩(名瑛)隐名幸免,随亲戚朱氏来此定居,这就是村里朱姓和唐姓的来历。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新闻推荐
■原来的村碑■记者听村里老人讲村史□晚报记者张迎宾实习生王沂蒙>>>孙家庙的传说传说孙家庙就是因孙武而改名,这里曾名田氏庄。孙武从小天资聪明,伶俐过人。孙武的祖父孙书非常喜欢他,打6岁起,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