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会吃死人”,这话以后可不能随便说了。年月8日晚,江苏淮安某驾校教练刘春林,和两位准备参加驾考的学员邓某川和李某入住一招待所。发觉肚子饿了后,刘买了某品牌“果粒饮料”,但吃的时候发现果粒嚼不动,遂将果粒中的水分拧干,两手拉拽果粒不断,抱怨该饮料会“吃死人”。这个过程被一位学员录下视频,并放到驾校内部群里传开。后三名男子遭厂家报警,福建晋江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将三人批捕。(澎湃新闻)
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刘春林确实说了“这东西吃了起码要死人了”,“害人害己啊”,并点出了具体商标的名字。这样的视频流传开来,确实很难说对于企业没有负面影响。而在报警后,该饮料集团随即也发表声明表示,其所生产的产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原材料皆经过严格审查,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但检察院以“损害商品声誉罪”的名义对三人进行批捕,显然留下了太多的疑问。
从视频看,果粒嚼不动拉不断,并非在捏造事实,也很难说涉事的三人有主观恶意。而损害商品声誉罪的刑法定义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其构成犯罪的要件是,当事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受害者声誉发生损失”这一后果。但事后,刘春林即要求发布者立即撤回视频,只不过最终因超出时长而未能撤回。
因一句随口的对商品的抱怨,当事人即被批捕,对于这样的“反常操作”,当地检察院显然不能像晋江警方那样,仅以一句“那是他们的自由”来打发外界的疑虑。检察院到底是依照哪些事实来断定三人已经符合“损害商品声誉罪”成立的要件,已然需要给出更多的公开举证说明。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这类案件大多牵涉到的是知名企业。这首先当然与知名企业更为看重自己的声誉有关,但在某种程度上,或也与知名企业维权,往往更容易获得所在地司法机关的积极响应有关。比如,本起事件中,涉事企业即为当地的著名商标,那么,司法机关在介入的尺度上,是否有过度保护之嫌,就难免给外界留下想象空间。
抛开具体的法律语境来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仅因一句可能夸张的差评,就面临牢狱之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人们朴素的生活经验。它带来的可能不只是对于三名当事人的“恐惧”,也可能令每个旁观者都感到不安。
新闻推荐
康二姐串串从去年月1日就开始放假过年了。■《成都白领年终奖涨了平均1.3万元全国第八》后续说到年终奖,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1月日,华西都市报报道了智联招聘发布年终奖调查数据,成都白领年终奖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