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罗江“学霸”到“巴蜀全才” 李调元 一片丹心在醒园

来源:德阳晚报 2017-04-14 15:12   https://www.yybnet.net/

鹡鸰寺内的吟书亭

后人缅怀李调元的碑林

人物简介:

李调元(1734——1803年),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等。生于罗江,乾隆28年(1763)中进士,钦点翰林。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著有《童山全集》《雨村曲话》《雨村剧话》,辑有《函海》《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著述包含历史、地理、金石、考古、语言、音韵、诗词、书画、戏曲、民俗、农业及庖厨等,不仅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如今位于罗江县城北10公里、凯江上游泞水河畔的调元镇白花村云龙坝,曾经诞生过享誉巴蜀、扬名京城的“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两代人40多年内先后考取进士,李调元和两位堂弟又先后入翰林,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要知道,古代会试三年一次,平均每年录取不到100名,中进士比现在考北大清华还要难得多。而翰林则类似于今天的高级预备干部。4月11日,站在他们出生成长之地云龙坝旧址,眼前已为一片农田所覆盖,史书上记载的依江南园林风格而建的“醒园”也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块咸丰十年(1860)留下的李氏宗祠《敦本堂存赜》摩崖石碑至今保存完好,记录了自李调元曾祖李攀旺以降家族简史的数百字碑文仍清晰可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在李氏一门四进士中,要属李化楠之子李调元的成就最高,“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18岁州试中秀才第一,22岁省试中举人第五,29岁赴京中会试第二,钦点翰林,“学霸”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在京城居官期间,受到乾隆皇帝的垂顾和重臣青睐,清廉刚正,人称“铁员外”。乾隆48年(1783)遭人诬陷,发往伊犁充军,次年以母年老,变卖家产2万两银赎归。50岁的李调元带上《函海》刻板及五车书籍回到家乡醒园,从此“放荡山水之间,以著书自适”,组戏班玩戏曲,整理刊行美食专著《醒园录》,醉心民俗活动著《弄谱》……因此,罗江人冠之以“川剧之父”、“川菜之父”的美誉。走进罗江,沿着调元镇鹡鸰寺、观音岩、李氏宗祠石碑、醒园一路走来,一个嗜书如命的清代大才子、笑傲山水的生活大玩家形象穿越200多年的历史,栩栩如生地来到我们的面前。

从鹡鸰寺走出去的学霸

鹡鸰寺,又名李调元读书台,位于调元镇双堰村,远眺宛如鹡鸰鸟振翅冲天而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主体为嘉庆时所建,主体建筑有大殿、奎星殿、土地庙、吟书亭,最初也是李调元父亲李化楠修身养性的地方。乾隆16年(1751),李化楠赴浙江上任,临行之时将昔日所作《游鹡鸰寺》诗送给李调元,叮嘱他住在鹡鸰寺中潜心学习。李调元青少年时期,曾先后三次,即州试、省试、会试金榜题名之前,寓居鹡鸰寺吟书亭苦读。鹡鸰寺当时便名声大震,四方学子竞相游览祭祀,远近闻名。

李调元嗜读书,爱书成癖,抄书成痴,其家有藏书达十万卷以上。归乡后在南村坝建楼五楹,将父亲和自己所购之书,以及在京雇人所录之秘本,分“经、史、子、集”40橱,全部储藏其中,题楼名曰“万卷楼”,被誉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其楼在乾隆51年(1786)落成,不幸于嘉庆五年(1800)突遭火焚。避乱成都的李调元闻讯后“一恸几绝”,作哭书诗曰:“不如竟烧我,留我待如何?”

讲川剧发展史,离不开他

原来位于调元镇云龙坝的醒园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1992年,当时的文星镇政府于云龙山西水河畔依崖造亭、临江筑阁,依据文献记载重建了一座微缩版的醒园。园内有“李化楠故苑”石碑、“文魁”匾、洗墨池、李化楠像和少年李调元石雕像等。

乾隆51年(1786),李调元感叹人生“世事无非戏,何妨偶作谈”,在醒园办起戏班,“自敲檀板课歌僮”,并带着戏班到成都、绵阳等地公演。

李调元有着丰富的戏曲理论,他在《雨村剧话·序》中写道:“剧者何?戏也。古今一戏场也。”与莎士比亚的“世界为舞台,而人类为俳优”之说遥相呼应。川剧艺人推崇他为“川梆子”弹戏的导源人,经他润笔整理的川剧弹戏的四大本《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更适合弹戏演唱。他与川剧名伶魏长生相交甚厚,两人携手为川剧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川剧剧种形成的标志性人物”。

为了纪念李调元,也为了弘扬传统戏曲文化,2010年底,罗江县扶持组建了川剧调元翰林班;今年又被定为“文化罗江戏曲年”,开展“戏曲罗江”文化大讲堂,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通过专家主讲和戏曲表演穿插进行的形式,普及戏曲知识,传播戏曲文化。

罗江豆鸡天府花生什邡板鸭,他的书中都有记载

今日调元镇顺河村,种植有万亩青花椒基地,而这也与李调元有关。由李化楠记录、李调元整理刊行的《醒园录》是一部美食专著,记载了120多道菜式,上卷主要记载荤菜的做法和保藏法,下卷主要记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法。因此有李调元是“川菜之父”的说法,而花椒是川菜的独家特色,种植青花椒是家乡人对李调元的纪念。

专程陪同晚报记者踏访遗迹的李调元研究专家、学者赖安海介绍,李调元重视饮食文化,但不尚奢华。“他提出‘美食常珍说\’,推崇民间日常美食和传统美食,反对一味追求‘异馔\’。”他曾专门写诗赞美芋、竹笋的气与色,对四川人常吃的豆腐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曾作《豆腐四首》应答友人吃豆腐的妙趣,对豆腐皮、五香豆腐干、白水豆腐、豆腐乳等都作了形象描绘。在京做官时,李调元十分想念家乡味道,作诗向四川老乡索要腊肉。“肉食从来鄙,偏于腊不然。色经三伏后,味想五年前……”

赖安海说,罗江著名的特色小吃豆鸡、天府花生,都能在《醒园录》中找到相关记载。他还专门去什邡观察过板鸭的做法,“与书中的记录一模一样。”

受李调元“美食常珍说”启发,目前罗江相关部门正积极发掘李调元饮食文化遗产,深入乡村普查民间美食菜品,按照李调元饮食理论及“常珍”标准筛选、记谱,开创罗江民间“调元常珍宴”食单。

嘉庆7年(1802)11月,李调元新建小万卷楼建成,此后大病不起,郁闷寡欢中作《叹老》绝笔诗“我愿人到老,求天变成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一个多月后,罗江一代文星陨落,享年69岁。文学家姚鼐寄挽联云“生前忠节似松凌霜雪;死后高风如月照云天。”史学家赵翼寄挽联云“遗世文章多灼见,平生业绩足千秋。”

遥想200多年前,这位从罗江云龙坝走出的意气风发少年,在冠盖云集的京城也曾志得意满、受乾隆皇帝垂青,又在知天命之年因“攻讦”事辞别京城。携《函海》刻板和五车书返乡时,他是怎样的心情?他可曾料到,自己的生活会从此打开另一扇窗,最为后人称道的戏曲、美食上的成就,都是在归居田园后完成的?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春梅 张嵘

学者谈名人

赖安海: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李调元的著述及其思想、德操,既蕴含着士绅阶层的精致文化,又浸润着许许多多鲜活的民间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派生出诸多衍生现象。两种文化和衍生现象、传统美德铸塑了李调元在中国文化史上富有特色的形象。

学者简介:赖安海,1954年生,四川省罗江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罗江创作基地副主任,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李调元研究专委会主任。出版《李调元编年事辑》《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李调元研究文论集》等多部专著。

新闻推荐

财政部加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记者申铖韩洁)记者12日从财政部了解到,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将加强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资金存放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资金存放管理。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罗江“学霸”到“巴蜀全才” 李调元 一片丹心在醒园)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