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剑四年,终成完璧
“走向世界丛书”最早是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时钟叔河先生刚到湖南人民社任职。他发现晚清时期走出国门接触西方世界的一批人所写的日记、游记,对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于是花了不少时间,上北京,赴上海,搜集了海量的书稿和图像资料,分门别类,每一种书稿和每一份图像资料的背景、用途、拟加工的想法,都被他细心地记录在一张张的指引卡上。
1979年下半年开始,钟叔河先生从搜集到的大量图书资料中,精选出一百种,计划陆续出版。 1980年,第一批图书出版;到1983年时,已陆续出版了二十多种。年近五十的钟叔河正年富力强。当时几乎是以每月出版一种书的速度推出这个系列,而且还给每种书都写一篇叙论。
由于钟叔河先生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见识,他为“走向世界丛书”所撰写的数十篇叙论,文笔恣肆、纵横捭阖、议论风生、切中肯綮,深得当时知识界的赏识。钱锺书先生称“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著名革命家、书法家李一氓则评价道:“钟叔河同志以远大的眼光,编为‘走向世界丛书\’……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在这方面,推而广之,可称为整理古籍的模范。”当然,丛书之所以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关注,也与当时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清廷政要,因为与洋人的交涉增多,开始逐步认识到为了达到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统治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并由此掀起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此期间,派遣外交人员前往西方国家办理各种交涉、派遣留学人员前往西方学习、派遣专门人员前往西方采购舰船枪炮,成为洋务运动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而这些走出国门、进入欧美国家的人员,如郭嵩焘、曾纪泽、容闳、黎庶昌、王韬、张德彝等人,他们的经历不一、眼光不一、见识不一,将所见所闻用文字的方式记述出来,对尚处于蒙昧状态的晚清中国冲击是非常大的。他们笔下所描述的西方各种风俗习惯、各种政经制度、各种机器技巧,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有很多新鲜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东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外界所知甚少的国人来说,钟叔河先生挖掘出来这批描述西方见闻的著作,具有无比新奇和震撼的吸引力。
1984年,钟叔河调任成立刚刚两年的岳麓书社总编辑。 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的了“走向世界丛书”合订集,是把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的品种以及其他后续品种共计三十五种再次以新面目推出。
就在“走向世界丛书”成功推出三十五种、后六十五种的整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的时候。1988年,一场意外的选举中断了钟叔河先生在岳麓书社的总编辑生涯,也让“走向世界丛书”的后续出版工作戛然而止。那些海量的未来得及出版的书稿和图像资料,则随着钟先生工作调动、退休、搬家而数易其地。丛书的出版计划就中断了二十多年,后六十五种书稿一直未能得以整理出版,并与前三十五种形成完璧。
二十几年来,尽管书稿已经陈旧、图片已经泛黄,且文档资料太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钟先生也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将它们完好地保存着。他说:“……我老了,可能看不到它们成书了,我的后代,没有一个是从事跟我一样职业的。但是我想,我把资料存在这里总不得错,我不做,总归是有人来做的嘛。”
2010年,岳麓书社正式立项启动“走向世界丛书(续编)”出版工程,2013年全面进入整理、编辑、出版之中,将这搁浅了近三十载的出版计划付诸实施。经过四年努力,终于让“走向世界图书一百种”得以全面出版。岳麓书社的编辑同仁说,虽不敢言呕心沥血,却也是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只能说已经了最大的努力。
我要把我想出的书设法出了
橙周刊(以下简称橙):这套书出来之后很红,旧版本不少人花高价找来珍藏。
钟叔河(以下简称钟):当时有很多名人关注它,我没估计到,但是我也相信这本书会引起注意的,没有自信,我不会建议出这本书。
橙:当年编这套书不比现在有电脑啊。很不容易的。
钟:那个时候要请一个人把它用简体字抄出来,才发到工厂,那时候还是用的铅排。工厂也没有电脑。
橙:这套书花精力最多是哪一本。
钟:郭嵩焘的日记,因为它有大量英文,他也没有写英文,他又不是北京人,是湖南人。他记那个字肯定有翻译,翻译的外国人用中文告诉他,他就用他相应的语言记录,要还原为中文是很难的。郭嵩焘说英国的矿产,油石多少吨,他写的英文说是油就是油,石头,他翻译为油石就翻译错了,因为油石在中国汉语里面,是工厂里面一种易于打磨的油页岩,是一种矿产物质。而且那种油石绝不会以吨为单位。它以一打或者是多少箱,是个制成品。这书是两个人合作弄的。我并不因为那个人的水平高,我就不去审核,我也还是要审核的。当然也有我所审核不出来的,就交给读者去审核。做责任编辑发这个稿,我对于所有的稿子,觉得有怀疑的,我会去查原因。并不是要精益求精,我做所有事情都是这么做的。这样做也并不能保证不出问题,我有一本书,“自己”的“己”写成了“已经”的“已”。
橙:听说你对编辑非常严格。
钟:我从来做事都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好编辑,要对这个事情有热情,一个人做事,有些事不仅要有热情,某些事应该还要有激情对吧?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人做事吃饭,当然人选择了之后就很难挑好,现在还是有选择一些吧?我那个时候,改正以后应该回报社,我是自己选择到出版社来的,也是因为朱正帮我扯起来的,就是因为我喜欢出书,我想出书,我才来做这个事。当然我想出书,我要把我想出的书设法出了,这个实际上还是有点热情,后边来讲,碰到一些挫折还是什么东西,我还是在做这个书,我还是要把这个书出好,我还是在出,因为我的想法是我要做这个事。
橙:出完了这100种以后,还有后期的打算吗?
钟:我不可能有什么打算了,这个我讲老实话。原来我有一个想法,除了这个书以外,编一套《现代中国人看世界》,现代中国人就是五四以后的中国人,像朱自清、储安平他们的东西。对这套书规划怎么样,我还没想好。
一些历史的还原
郑佳明(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教授)
这个书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说它抓住了中外关系,中外关系都是后来的人认识的,但是最初是什么样的,当初的人是怎么来的,那么通过这套丛书,把这些事情揭露出来,披露出来,揭示出来,让我们了解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这个进程。
看了钟先生这本书以后,我受了思想的触动。有了这套书以后,站在当时的那个时候再看,我们才了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子。所以这套书,今天来看,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字信息,更是一种历史状态。这种历史状态对我们做学问的人也好,对我们的政治家也好,都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这套书实际上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它是非常伟大的一套书,我心里一直对这套书是怀着一种敬意和渴求的心理。这套书出来真了不起,应该向岳麓书社表示祝贺。
它对研究我们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一些历史的还原。我们今天在讲一段过去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实际上看不到历史的原貌,我们只能够很少一部分去还原历史。现在我们知道明朝万历年间是什么情况吗?不知道,我们可以在明史里面看到一些段落,那只是讲皇帝,讲大臣,讲一些重要的典章,它并没有讲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思想。好,我们又去名人杂记里边去看一点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更碎片化的,也不严实,也不是那么的直接。
它带来的启示太多了
龚旭东(湖南作协副主席)
中国几千年来相对封闭,与外界很少交往,而且有文化自大的心理,对外界的兴趣并不很高。唐三藏他们到印度取经,写很多游记。但他们主要的兴趣不是说我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文化上高度成熟,我们只是做文化输出的。历来就是这么一种心态。到了近代,当世界其他的民族发展壮大,大到足够威胁中国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外面有个很大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知道。
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人,他们震惊、惊奇,甚至恐惧。读这套书应该有想象力,如果没有想象力,很难体会到这些作者的心态。在国内,男人和女人是不能牵手的,手都不能碰的。跑到国外,外国人在那跳舞,而且是一群人,大庭广众之中,搂着跳舞。那个震撼是无法形容的。他们在国外看到大量的这种东西,包括声光电射,包括各种新的科技的东西,包括不同的民俗,不同的风情。这种心灵的震撼,以及他们看到这种对他们来说,无比惊奇的东西,他们留下的记载。
这种记载,既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也有民族文化上的意义,有民俗的意义,有政治的意义,经济的意义等等。你可以在这100种书里面,从各个角度去得到一个空前绝后的一个资料。为这个过程,这种感受,近代以前没有,近代以后也没有。所以这个100种书,非常珍贵。为什么前面的35种书一出来,在国内文化界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为什么大家认为这一套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伟大的工程。那是因为大家读了这个以后,意识到里面珍贵的这些史料,文化史料太多了。它可以给人带来的启示太多了。我觉得这套书价值和意义怎么说也不过分,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它是空前绝后的。
新闻推荐
作家榜千万阅读量 名家点赞“中国文化奥斯卡”计划登陆纽约时代广场
“中国文化奥斯卡”计划登陆纽约时代广场东野圭吾作品东野圭吾期待金奖4月23日,第11届作家榜金像奖评选将在作家榜APP启动,全球读者从179位上榜作家中票选出金奖得主。全球影响作家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