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研究︾的书评□李泓纲从教多年,对于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甚为自豪,外行人也常常称之为百年大计。的确,教书育人是文化绵延的途径,是历史传承的通路,是社会伦理的根基。
在我国近代史上长期的革命斗争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一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阵地和民主实践的重要场所,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国内事实上形成了革命武装割据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相对独立。在先前曾看到过许多讲论革命根据地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书,却很少见到讲论革命根据地中百年大计———教育的书籍。孙彩惠老师创著的《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研究》一书,在我有限的阅历中弥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
日军入寇,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山河沦陷。天福山起义后,华夏儿女反抗日寇的队伍开始一支支拉起、一队队壮大,在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般的坚强领导下建立起一个个革命根据地。尊师重教是党的一贯政策,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持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爱国情怀。
书中详尽记录了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概况、教育面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教育机构以及校产建设等情况,内容非常全面。
研究一个地区的共时性教育面貌,则其历时性的相关资料必不可或缺。在教育面貌方面,书中分为两个专门章节进行论述,分别是第三章的全面改革与发展;第四章的学校设置、学制和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中对于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这一近80年前教育整体面貌的述论,其调查研究的过程与历程、资料整理的详实详尽程度,甚至不亚于现在一些独立学院层次高校的基本教育改革的述论水平。
不同于我曾读过的其他一些教论作品,《胶东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研究》一书中的观点相对而言是客观且具有反思性的。中国近代时期的教育,从高等教育往下,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都处于无章可循的野蛮生长状态,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嵌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胶东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整体来说是成功的。这个结论是在胶东革命根据地这一战时革命武装割据地区的大背景之上得出的。换言之,这是一套以短训、干部培养和低水平普及为主要特点的,成功的、可行的战时教育建设经验,当和平降临后,如果推广到其他较大范围地区,或者普及向更高层及教育客体之后,这一套经验能否仍然适用?书中简明扼要地提出,一定要再度结合实际、能动地分析后再行推广。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讲,这是十分科学的。
时过境迁,人殊物易,不变的只有匆匆淌流的时间。静意思考,专心读书,再翻开《胶东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研究》的稿页,从红色的时间中探寻大计百年。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10月29日电(记者周颖)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