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之中。“智慧政府”“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全网通办”……一系列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政务服务创新,切实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也让社会治理更加有力有效。但是,一些地方在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数据重复采集、平台重复建设,却无法实现互通互用。以至于“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增加了投入成本,也影响了群众的使用体验。
大数据思维的核心就是共享,可为何在数据之间还会横亘一道道高耸的围墙?首先是不愿共享,少数部门出于本位主义思想,把数据当做“部门私有”的权力资源,认为共享数据就意味着权力的流失或旁落。其次是不敢共享,数据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一些部门片面认为“保密”比“公开”更重要,“封闭”比“共享”更安全,担心共享会带来负面影响或不利后果。最后是不能共享,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部门前期采集的数据往往格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处理技术、应用平台各异,数据库接口也不互通,导致信息管理平台难以整合,资源共享困难。
没有联通的信息,就没有联动的服务。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快捷。而简化程序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由此可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公共信息在部门间流动起来,变得尤为迫切。
打破信息壁垒,要加强顶层设计,消除部门利益藩篱。要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建立起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逐层打通信息壁垒,推进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保护主义”,把本部门的数据应交尽交、充分共享,让数据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助力。要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立法,提升侵犯数据安全的打击力度,确保信息数据安全。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治理手段与时俱进,期待有关部门能够乘着大数据时代的“风口”,主动拆除壁垒,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激活社会治理活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推荐
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专项治理师德师风 严重违规者终身禁教
教育部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