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科玲
我的母亲陈健敏生于1921年,蓬莱小门家镇上炉村人。她是个普通农村妇女,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过一段不平凡的革命经历。
1941年4月,母亲经本村地下党员王昆吉和王秀才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9月,上级派驻村里的区妇救会主任王玉霞住进了母亲的家。她了解到母亲上过学,有点文化基础,就介绍母亲到根据地的县立小学———站马张家读书,那是一所专门为八路军培养干部的学校。在那里,母亲当了中队长。
1942年,学校因鬼子“扫荡”被迫疏散,母亲回到村里。农村缺教师,党员刘进大便同母亲商议,报上级同意后,将母亲安排到大骆家小学任教。两个月后,她又由党员罗致远介绍到隋家窑小学任教。那时,她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便发动妇女参加识字班扫盲,同时开展抗日宣传,让她们支持丈夫上前线打鬼子。宣传抗日,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日本鬼子随时都会进村抓人。有一次,母亲正给学生上课,用的是抗日的课本。民兵跑来报信,说鬼子进村了,马上就到学校了。母亲赶紧疏散学生,抱着所有的课本从教室后窗跳了出来,跑到一个老百姓家里。那家的大娘先帮母亲把课本藏好,又把她打扮成自己女儿的模样,这才躲过了敌人的抓捕。地下党负责人罗致远看母亲工作得力,又把她调到了七区的高家村小学,同样是白天教学,晚上发动妇女办夜校,宣传抗日。
1943年春,母亲随父亲调到蓬莱十区工作,先后在大杨家及东沟刘家等小学任教。不管在哪里,母亲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晚上开会,协助村干部发动群众缴公粮,组织妇女做军鞋,支前。当年,母亲被评为十区的模范教师。
1945年9月,日本鬼子投降后,母亲又随父亲调到烟台,在南山路小学任教。此时,学校里只有两个党员:校长周子乐和母亲。教学之余,母亲一边发动妇女支前,一边策反,动员伪军反正,争取立功赎罪。1946年冬,母亲被评为烟台市的拥军优属模范。
1947年秋,国民党反清剿开始,学校被迫停办,机关干部和学校党员、教师全部撤离烟台。父亲随大部队南下,母亲因当时怀着我并临近分娩无法随行,只好带着组织手续疏散到家乡。1948年秋,解放区学校继续开办,母亲被分配在蓬莱陡山乡的花山村任教,校长叫于明山。后来上级又调她到巨山沟村小学任教,校长叫姜邵东。其间她又协助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为革命事业尽了自己应尽的力量。
1951年春,因交通不便、夫妻长期分离,南下的父亲与母亲离异,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那年我才四岁,经常生病。为了孩子,母亲毅然离开了教学岗位,嫁给了本村的一位农民,过了半辈子吵吵闹闹的日子,直至1983年继父去世。母亲唯一不觉得遗憾的是:继父确实对孩子好。我们姐妹几个,他最疼最关心的就是我。
母亲晚年疾病缠身,双侧股骨头坏死使她不得不拄着双拐走路,双腿不能弯曲。要强的母亲忍受着痛苦,坚持生活自理,有时甚至还拄着双拐为家人做饭。她是不想连累儿女。一年前,母亲永远地走了。母亲的坚强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将永远地激励着我。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事变爆发前不久,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才赶回旅顺。此前十来天,这位司令官一直视察南满铁路的日本驻军。他的参谋长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