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那个约定,再没机会完成

来源:山东商报 2014-12-22 16:44   https://www.yybnet.net/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活着》专题,报道了18位细菌战幸存者的故事点击查看原图这些老人虽然已是风烛残年,但心中的伤痛依然清晰,他们还在默默等待一个迟来的道歉。很多时候,我是眼含热泪,用颤抖的手为老人拍下也许是一生中最后的一张照片。

这些天,我陆续收到了三封被退回来的信件,都是寄出的样报。在9月3日,本报刊出了夏淑琴、李高山等2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血泪抗争的故事,我为每位老人寄送了一份报纸。

看着办公桌上被退回的信件,不禁让我心生疑惑,怎么会查无此人?地址都是仔细核实过的,甚至是对方留给我的,莫非是老人……才仅有半年的时间,我不敢再继续想下去。记者吕廷川

寻访是和历史赛跑

“估计三到五年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作为一个大的群体有可能全部消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硝烟散尽,数十年过后,遭受战争创伤的大屠杀幸存者和细菌战幸存者,如今仍健在者已经越来越少,作为摄影记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些即将被湮没的历史。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3月至7月,我三次奔赴江苏省南京市,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当年9月至12月,我再次启程,深入湖南省常德,浙江省衢州、江山、金华、义乌、东阳,山东省冠县、临清等地,寻访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幸存者。

寻访这些老人犹如和死神在赛跑。期间,联系采访85岁大屠杀幸存者梅寿兰的经历始终难以忘怀,当时与其女婿梁先生已经约好采访时间,但几天后噩耗传来,5月30日晚上19时25分,老人永远地辞别了人世,再也没有机会完成那个约定了。

我是“山洞寄宅”

在江浙一带采访,由于老人们方言非常重,沟通起来十分困难。一见面,我都会自我介绍“我是山东来的记者”,对方摇摇头,我赶忙掏出记者证,对方一看笑了“你是‘山洞寄宅\’”。

在衢州沟溪乡碗窑村采访75岁的巫双良,他一生未娶,几乎从没有走出过山村,几乎一句普通话都听不懂。在他家里,刚一见面他很热情,后来他用有些疑虑的语气讲了一段当地的方言,我没有听懂更不能回答他,之后他就不再讲话而只是摇头,更不准我拍照。没有办法,我只好跑出院子来到巷子口,遇到一个抱孩子的女青年经过,便请她过来当翻译,才知道原来老人问我采访收不收费用,因为他家里没有钱。经过“翻译”告诉他不但不收任何费用,还会寄给他报纸和相片时,老人欣然接受了采访。

捡个橘子解渴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每天背着相机奔走在城区与乡村,经常会想起这首歌。

这些幸存老人住的偏远分散,寻访过程中,我一般是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所以每次出门都要背上全部的家当——两台相机、电脑、照明灯和独脚架等摄影器材,足有40斤重的摄影包一刻不曾离身。为了赶路,我坐过摩托车,搭过拖拉机,拦过三轮车,当然最多的是乘坐出租车。在浙江衢州、金华一带寻访细菌战幸存者时,经常要去一些“车辆罕至”的偏僻村庄,先坐乡村公交车到终点站,剩下的路只好背着摄影包徒步走进去,沿途是一片片橘子林,渴了就捡几个落在树下的橘子吃。

在湖南常德采访时,正赶上降温,连续一周都在下雨,但时间紧迫,不能坐等,只好冒雨寻访,其中寻访陈国建老人的经历最难忘,他住在洞庭湖畔一处叫瓦屋垱的偏僻山村,没有通柏油路,只能踩着泥泞的小道翻山过去,鞋子早已经湿透了,冰冷的泥水泡着双脚……几次都有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咬咬牙挺了下来。

由于年代久远,幸存者信息模糊,能找到幸存者成了最大的难题,社区居委会、公安派出所还有山村小学校(因为学生来自各村,信息来源多),为了一个幸存者需要多方求证、反复核实,有时候终于找到了村庄,却被告知“早已被儿子接进县城去了”,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城里的住址,却被告知“老人一年前就去世了”。

拍出带温度的照片

摄影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应该把人文关怀视作一种职业态度,应该用自身的“人文关怀”去激活更多的正能量。

在即将告别的2014年,我寻访完成了《见证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录》和《活着——细菌战幸存者录》两组专题,加上2011年开始拍摄的《二战劳工幸存者》,总共寻访拍摄了100多位幸存者。

在拍摄这些经历战争伤害的老人时,首先要做到对他们的尊重,决不能为了获取刺激眼球的“冲击力”而过于渲染画面,尤其在拍摄细菌战受害者时,并没有刻意去展示伤疤,而是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采访中,我深深的感到,这些老人虽然已是风烛之年,但心中的伤痛依然清晰,他们还在心里默默等待一个迟来的道歉。很多时候,我是眼含热泪,用颤抖的手为老人拍下也许是一生中最后的一张照片。相由心生,老人们面对镜头时那种期待的眼神,永远留在我心底,时刻撞击我心。

新闻推荐

日驻法大使调任要职拟加快修宪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在8日上午的内阁会议上敲定一项人事安排,由驻法国大使小松一郎接替山本庸幸出任内阁法制局长官一职。报道称,担任日本政府宪法解释工作的内阁法...

相关新闻:
价格不涨性价比高2012-03-22 15:09
猜你喜欢:
评论:(那个约定,再没机会完成)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