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相信很多女生在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新白娘子传奇》《武则天》等古装连续剧,忍不住把床单披在身上,假装自己就是身着广袖大衫的古代淑女,看着镜子里面一张素净的小脸,最喜欢让爱化妆的表姐帮忙也涂涂眼影和口红。那时候看到紫茉莉开花后结的黑色果子,都会小心翼翼摘下来,存到一把,再小心剥下黑色的外壳,把乳白的白粉小心抹到脸上“涂脂抹粉”。
当然这一切都是背着爸妈进行的。后来读诗念词,最好奇的,莫过于含春粉面如何艳若桃花,对镜梳妆贴花黄,花黄长成什么样。看86版的《红楼梦》时,记得第一次不太喜欢里面的妆,可是后来再看的时候,反而觉得有种贴近历史的真实。
扯远了,古装剧、舞台剧是满足普通大众对古代妆容的直观感受,此外,对古人妆感的想象其实从未停止过。记得还在大学时,就看到网上有妹子给自己化唐妆的视频。参考敦煌壁画和唐代塑像的残留颜色,化好眉毛,抹上腮红和口红后,还要在头上簪一朵大花,人气很高。对网友来说,更像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猎奇。毕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化成那样要出门需要很大的勇气。
不说远的,单是日本艺伎那据说是受唐风影响的惨白面孔,以及前几年刘嘉玲在电影里只剩眉头的造型,看到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先生说,这一时期女性妆容最大的特点是“浓烈”,可能也和当时唐朝的富强国力有关。
上期的“唐朝那些事儿”,我们关注了唐朝人的审美观,这期,我们则关注下唐人“浓烈”的时尚观。看看唐代的时尚女性们是如何“女为悦己者容”的。
唐朝女子美。无论是“淡扫蛾眉朝至尊”的虢国夫人,还是“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杨贵妃,都是其间翘楚。流传至今的画卷里,妆容精致、衣衫飘逸的唐代女子,莫不让人心神向往。
“从素颜到妆成,需要七步,敷粉胭脂、画眉、花钿、面靥、斜红、涂唇,妆容精致繁复,毫不输给现代女子。”古装和古妆的资深研究者、在业界颇有名气的百目介绍。更特别的是,唐朝女子也有非主流,“她们有涂黑色口红的,有描绿色眉毛的,白居易还写过一首《时世妆》,专门记录。”
随着审美标准的变迁,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许多今人眼中的“奇葩”妆容。
唐妆奇葩?中外都有奇葩妆容
中:追求伤痕效果
斜红是从眼角到眉梢,两边各有一个竖起的红色新月形,远看犹如两道伤痕。到了唐代,仕女们为了让斜红的“伤痕”效果更加逼真,故意将斜红画得残破,或在脸颊下方用胭脂晕染,犹如血迹未干。
追求伤痕效果的妆容还有“血晕妆”,《唐语林》讲述,长庆年间兴起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妆容,“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然后不画假眉,而是用红色或紫色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弧纹。于是,女性的脸上完全不见眉毛的影子,却横现着一道道红紫的晕痕。
外:打造病美人
中世纪的欧洲妇女以柔弱的病态美为美。越是贵族妇女,越是要展现出一种柔弱不胜风的风姿。因此,当时的贵族女子们十分追求一种大病初愈的苍白感。不仅在脸上敷上厚厚的铅粉,打造出一种苍白的效果,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肌肤看上去苍白而纤薄,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淡淡的血管,和大唐的血晕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西都市报记者袁慧君
七步上妆 金华盆里泼银泥
有资料显示,一个唐代女子从素颜到妆成,需要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化妆步骤之繁琐,丝毫不输现代女性。”
敷铅粉就是在脸上涂上一层粉,使脸色均匀白皙。“铅粉又叫铅华和粉锡。唐朝工艺水平有限,铅粉不够细腻,涂在脸上厚厚一层。有“归到院中重洗面,金华盆里泼银泥”的诗句,就是说女子洗脸卸妆后,盆里的水像泥水一样,可想象粉妆之厚。
喜欢面若桃花、白里透红的唐朝女子,会在两颊抹上浓浓的胭脂。“脸上抹的胭脂很厚,有史料记载,夏天杨贵妃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以想象她涂抹之浓。”唐朝的胭脂画法多样,有酒晕妆、飞霞装、血晕妆、桃花妆等众多名目,唐人宇文士及所辑的《妆台记》里有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
绿眉黑唇 唐妆也有非主流
两道眉毛,在唐朝也有千般模样。据史书和诗歌来看,唐代女子画眉方式包括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垂珠眉等等。“唐代女子尤其重视画眉,李商隐《无题》说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连小姑娘都学会了画眉。”
百目介绍,唐初画眉流行“广眉”,又浓又阔;盛唐时期又流行淡而细长的长眉。“为使阔眉不显呆板,唐代女子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不过,最奇葩的莫过于绿眉毛。“一般画眉是黑颜色,但据说唐朝也流行过用绿颜色的绿眉,所谓朱唇翠眉。”敦煌莫高窟第194窟里,就有一尊画着绿眉毛的仕女像。
现代女子涂口红,唐人则“点唇”。百目说,唐代点唇与现代不同,现代唇妆讲究自然饱满,而唐朝则偏爱娇小浓艳,有点“樱桃艳唇”的意味。“她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小巧鲜艳,因而女子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
不过,唐代也有不少“非主流”的妆容,千年前就画起了黑唇妆。“唐代女子有故意把嘴唇涂成黑色的,白居易有首诗歌叫《时世妆》,里面就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的记载。”
花钿靥子 宫内女子领时尚
不少追剧的姑娘,都心爱着《武媚娘传奇》里眉间花钿的娇美。
百目介绍,花钿即用金箔、花瓣等贴在眉心或者额间的装饰,颜色和花式非常丰富。“花钿的来历有不同的传闻,一说是上官婉儿触怒武则天,武则天用小刀伤其额头而留疤,上官婉儿为掩饰额间伤疤贴上花钿,没想到却更显一番气韵,引来宫女效仿;一说是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屋檐下休息,梅花飘落额间留下印记,无法消除,斑斑花迹使她越发娇柔妩媚,引来宫人争相模仿。”
在妆容上,“恨不得”在全脸上钿的唐朝女子,发明了不少妆容创举。她们还有面靥和斜红。
“相传东吴孙和非常宠爱邓夫人,一次他喝醉了挥舞如意,不小心伤了邓夫人脸颊,太医说需要白獭骨髓与玉和琥珀屑混和才不留痕。不料琥珀屑加多了,在邓夫人左脸颊上留下了一个痣一般的红点,反而使她更添一分娇艳,世人纷纷模仿。”百目介绍。不过唐朝年间,面靥还有另一种特殊意义,“它是宫中女子的一种特殊标记,表示例假来临,不能接驾。流传到宫外,竟成了一种流行的装饰。”
唐代女子还喜欢描斜红。百目说,斜红也称“晓霞妆”,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部装饰,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在唐代,斜红非常流行,翩翩一撇,尽展风流。”当时女子在梳妆时,常常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也似两道疤痕,有种别样美感。新疆有幅出土绢画,是唐胡服妇女,脸上就有两道斜红。”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路延实习记者蒋昱思
新闻推荐
在2015亚冠小组赛首轮,中超BIG4大获全胜,对4支球队的球员而言,在春节长假结束之时皆大欢喜地挣到大笔赢球奖金,无疑是春节抢红包的现实版延续,唯一不同的是,春节抢红包靠的是手速,而亚冠抢红包,...